第八章 愛因斯坦的宇宙(6)

第八章 愛因斯坦的宇宙(6)

(為了合理評價這些深邃的見解,也許值得注意的是,當萊維特和坎農在根據照片上遠方星星的模糊影子推定宇宙的基本特性的時候,哈佛大學的天文學家威廉·H.皮克林--他當然能從一流的天文望遠鏡里想觀察多少次就觀察多少次--卻在建立自己的理論,認為月球上的黑影是由大群大群的、隨着季節遷徙的昆蟲形成的。)哈勃把萊維特測量宇宙的標準和維斯托·斯萊弗的紅移結合起來,開始以煥然一新的目光有選擇地測量空間的點。1923年,他證明,仙女座里一團代號為M31的薄霧狀的東西根本不是氣雲,而是一大堆光華奪目的恆星,其本身就是一個星系,直徑有1萬光年,離我們至少有90萬光年之遠。宇宙比任何人想像的還要大--大得多。1924年,哈勃寫出了一篇具有劃時代意義的論文,題目為《旋渦星雲里的造父變星》("星雲"源自拉丁語,意為"雲",哈勃喜歡用這個詞來指星系),證明宇宙不僅僅有銀河系,還有大量獨立的星系--"孤島宇宙"--其中許多比銀河系要大,要遠得多。僅僅這一項發現就足以使哈勃名揚天下,但是,他接着把注意力轉向另一個問題,想要計算宇宙到底大了多少,於是有了一個更加令人矚目的發現。哈勃開始測量遠方星系的光譜--斯萊弗已經在亞利桑那州開始做的那項工作。他利用威爾遜山天文台那台新的254厘米天文望遠鏡,加上一些聰明的推斷,到20世紀30年代初已經得出結論:天空中的所有星系(除我們自己的星系以外)都在離我們遠去。而且,它們的速率和距離完全成正比:星系距離我們越遠,退行速率越快。這的確是令人吃驚的。宇宙在擴大,速度很快,而且朝着各個方向。你無須有多麼豐富的想像力就能從這點往後推測,發現它必定是從哪個中心點出發的。宇宙遠不是穩定的,固定的,永恆的,就像大家總是以為的那樣,而是有個起點。因此,它或許也有個終點。正如斯蒂芬·霍金指出的,奇怪的是以前誰也沒有想到要解釋宇宙。一個靜止的宇宙會自行坍縮,這一點牛頓以及之後的每個有頭腦的天文學家都應當明白。還有一個問題:要是恆星在一個靜止的宇宙里不停燃燒,就會使整個宇宙酷熱難當--對於我們這樣的生物來說當然是太熱了。一個不斷膨脹的宇宙一下子把這個問題基本解決了。哈勃擅長觀察,不大擅長動腦子,因此沒有充分認識到自己的發現的重大意義。在一定程度上,那是因為他可悲地不知道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這是很有意思的,因為一方面愛因斯坦和他的理論在這時候已經世界聞名,另一方面,1929年,阿爾伯特·米高遜--這時候已經進入暮年,但仍是世界上最敏銳、最受人尊敬的科學家之一--接受了威爾遜山天文台的一個職位,用他可靠的干涉儀來測量光的速度,至少可以肯定已經向哈勃提到過,愛因斯坦的理論適用於他的發現。無論如何,哈勃沒有抓住機會在理論上有所收穫,而是把機會留給了一位名叫喬治·勒梅特的比利時教士學者(他獲得過麻省理工學院的博士學位)。勒梅特把實踐和理論結合起來,創造了自己的"煙火理論"。該理論認為,宇宙一開始是個幾何點,一個"原始的原子";它突然五彩繽紛地爆發,此後一直向四面八方散開。這種看法極好地預示了現代的大爆炸理論,但要比那種理論早得多。因此,除了在這裏三言兩語提他一下以外,勒梅特幾乎沒有取得別的進展。世界還需要幾十年時間,還要等彭齊亞斯和威爾遜在新澤西州噝噝作響的天線上無意中發現宇宙背景輻射,大爆炸才會從一種有趣的想法變成一種固定的理論。無論是哈勃還是愛因斯坦,哪條大新聞里都不會提及多少。然而,儘管當時他們誰也想不到,他們已經作出自己所能作出的貢獻。1936年,哈勃寫出了一本廣受歡迎的書,名叫《星雲王國》。他在這本書里以得意的筆調闡述了自己的重要成就,並終於表明他知道愛因斯坦的理論--反正在某種程度上:在大約200頁的篇幅中,他用了4頁來談論這種理論。1953年,哈勃心臟病發作去世。然而,還有最後一件小小的怪事在等待着他。出於秘而不宣的原因,他的妻子拒絕舉行葬禮,而且再也沒有說明她怎麼處理了他的遺體。半個世紀以後,該世紀最偉大的天文學家的去向仍然無人知道。若要表示紀念,你非得遙望天空,遙望1990年美國發射的、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哈勃天文望遠鏡。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為萬物寫史為宇宙立傳:萬物簡史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言情穿越 為萬物寫史為宇宙立傳:萬物簡史
上一章下一章

第八章 愛因斯坦的宇宙(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