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藍色海洋

第六章 藍色海洋

雖然來得很早,但是在CIC,也就是作戰信息中心卻沒有秦旭的崗位。

沒啥好奇怪的,就算秦旭的父親是大名鼎鼎的秦斌,羅威利少校也不會把重要的工作交給一名才來三天的見習軍官。

現在是羅威利少校親自坐鎮指揮。

其實也算不上指揮。

“蘭芳”號的任務,就是把接收到的信息進行二次加密,在轉發信息的時候確保集束通信系統的天線對準火星。

雖然獲得了來自旗艦“光榮”號,以及第九艦隊其他戰艦的協助,但是“蘭芳”號仍然需要跟第一艦隊與第八艦隊的數百艘戰艦保持聯繫,而這些戰艦都在運動,相對位置一直在變化。

要命的是,這些戰艦與“蘭芳”號的距離都高達數十萬千米。

如此繁雜的精確控制肯定無法由人來完成,只能依靠戰艦上由AI控制的中央數據處理系統。

因為是分佈式系統,所以跟傳統意義上的中央計算機有本質上的區別。

在這套控制體系中,羅威利等官兵要做的,其實就是監視整套系統的運行情況,並且及時排除出現的故障。

主面板上顯示着區域裏面的所有戰艦。

在屏幕正中央,就是綽號“水母”的系外天體。

羅威利少校沒有給秦旭安排任務,秦旭也沒去自討沒趣。

當然,他有自己的位置,就在羅威利少校後面,有一台信息顯示設備,能夠用個人終端控制。

以信息情報副官的身份,秦旭能接入所有通信頻道。

只是,沒這個必要。

為了避免產生干擾,第一艦隊與第八艦隊的戰艦全都呆在很遠的地方,靠得最近的都在幾萬千米之外。

在附近監視“水母”的是數百台AI控制的小型無人探測器。

“蘭芳”號收到的信息,就是由這些無人探測器拍攝下來的,只是由第一艦隊與第八艦隊的戰艦做了處理。

此時,“藍色海洋”號已經跟“水母”脫離,正在緩慢調整姿態。

“藍色海洋”號是火星聯邦迄今為止建造的噸位最大的船隻,就連聯邦艦隊的旗艦,火星聯邦唯一的百萬噸級戰艦,即“獨立”號母艦在她的面前,也只是一個侏儒,兩者完全沒有可比性。

嚴格說來,“藍色海洋”號不僅僅是一艘拖船,更是一艘特種工程船。

為了獲得足夠大的推力,“藍色海洋”號安裝了四十八台一千太牛級,即常說的一億噸級聚變發動機,以及二十四座一千吉瓦級多燃料反應堆。因為只能用氘與氚做燃料,又不可能在途中補充燃料,所以“藍色海洋”號裝了一座聚變燃料提煉工廠,以便能就地獲取聚變燃料。

其實,“藍色海洋”號最重要的就是提煉與生產聚變燃料的能力。

提出“金手指”行動的時候,首先確定的就是不能用氦3做聚變燃料,也就是無法採用功率密度更大的高階反應堆。

原因非常簡單,沒有那麼多氦3。

在理論上,要想讓質量高達四點八億億噸的天體的速度,由每小時一百五十千米降低到每小時二十五千米,哪怕聚變發動機的燃料利用率達到百分之百,也要二十萬億噸燃料,而火星聯邦掌握的可開採的氦3總共還不到一千萬噸。雖然通過幾個巨行星,並且在聚變發動機中增加工作介質,能把燃料的需求量降低一大截,但是沒有任何人會瘋狂到動用全部戰略資源。

不要忘了,用氦3做燃料的高階反應堆幾乎全都用在戰艦上。

用光氦3,火星聯邦的戰艦都將成為擺設。

不使用高階反應堆,不用氦3做燃料,很多問題能迎刃而解。

“水母”的含水量高達98%,而且氫的同位素,氘的含量並不低,完全可以就地獲取可控聚變的燃料。

需要做的,也就是補充鋰6,並且在中途,也就是在圍繞天王星轉圈的時候更換反應堆的防中子護罩。

為此,“藍色海洋”號擁有長達四千五百米的船體。

船首是控制區與生活區,然後是設備區與物資倉庫,接着是位於船體中部、用來儲存聚變燃料的數百個球形高壓罐。反應堆與推進器都在船體後部,遠離人員生活區,以此降低中子輻射產生的危害。

把船體設計得如此巨大,主要是為了裝下拖拽設備。

在此之前,“藍色海洋”號在“水母”的前方,將船頭頂在“水母”上面,通過反向推進讓“水母”減速。

為此,“藍色海洋”號擁有所有艦船中最為粗壯的框架龍骨。

關鍵還有,製造“藍色海洋”號龍骨的是用來製造軌道電梯承力骨架的“電磁激勵單晶複合纖維”。

採用頂推,而不是拉拽的方式讓“水母”減速,只是為了提高燃料的利用效率。

頂推減速有一個非常突出的問題,即作用到“水母”上的力量很有限,產生的加速非常微弱。

在此之前,“藍色海洋”號作用到“水母”上的加速度均在0.0001G以內。

現在要在七天之內,讓“水母”的速度由每秒七十千米降低到每秒二十五千米,必須把加速度提高一百倍。

顯然,頂推減速肯定不行了。

別說“藍色海洋”的推進器無法產生如此巨大的加速度,就算能產生,巨大的力量也會讓“藍色海洋”號粉身碎骨。

頂推不行,只能用拉拽的方式讓“水母”減速。

當然,還需要足夠多的一億噸級引擎來提供減速所需的力量。

其實,這正是通過“九頭蛇”工程建造了一百二十艘小型拖船的關鍵所在。

這些拖船,全都配備了二十四台一億噸級引擎,能夠產生相當於“藍色海洋”號一半的推力。

只是,這些拖船都需要由“藍色海洋”號提供聚變燃料。

這正是需要“藍色海洋”號提煉與生產聚變燃料的原因。

在一百二十艘小拖船上場前,得讓“藍色海洋”號繞到“水母”後面,展開如同漁網一般的柔性緊固纜繩,並且選出一百二十個錨點,用熱力鑽頭把錨樁送到“水母”內部數十千米處。

聽上去很複雜,實施起來卻一點都不困難,而且全部自動化。

需要的只是幾個小時的時間,以及相同時間的耐心。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征戰星辰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軍事歷史 征戰星辰
上一章下一章

第六章 藍色海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