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 最後的努力

第二十六章 最後的努力

復5月19日,火星同步軌道環。

雖然相對由一百八十個生態區與一百八十座空間站組成,擁有完備的人工生態系統,最多能夠容納一百五十億居民,至今依然是太陽系體量最大的單一人造工程的地球環,火星同步軌道環,也就是常說的火星環要小得多,但是相對火星聯邦的總體實力,火星環依然是舉世無雙的偉大工程。

其實,軌道環除了提供更廣闊的生存空間,還有非常重要的政治意義。

根據在穀神星戰爭結束時簽署的《維克托-奧德賽和約》,軌道環是政治與軍事實體,也就是建立“國家”所必須的條件。

什麼意思?

任何行星級政治與軍事實體,其實就是火星聯邦與地球聯盟,其行政管轄疆域的半徑為軌道環半徑的兩倍。

這個所謂的“行政管轄疆域”就是傳統意義的領土。

地球環半徑為三萬六千千米,因此地球聯盟的行政管轄疆域的半徑為七萬二千千米。

火星環半徑為一萬八千千米,因此火星聯邦的行政管轄疆域的半徑為三萬六千千米。

在行政管轄疆域內,以所在政治與軍事實體的法律為準。

在行政管轄疆域外,則以跟《維克托-奧德賽和約》一同簽署的《系統內行為與交流基本公約》為準。

這項條款,帶來了一個問題。

只有質量大到足夠擁有同步軌道環的天體,才有資格成為政治與軍事實體,依靠軌道環獲得行政管轄疆域。

可見,該條款其實是為了禁止其他天體上的居民鬧獨立。

當然,不管怎麼說,火星環都是火星聯邦最重要的基礎設施,甚至可以說是火星聯邦的立國之本。

要說的話,同步軌道環的重要性還在地面城市之上。

為啥?

同步軌道環並不是單獨存在,而是跟軌道電梯連為一體,為軌道電梯上端,也是軌道電梯存在價值的主要體現。

這兩者正是當今人類進行宇航活動的基礎設施。

因為軌道電梯,所以地球人類與火星人類早早的放棄了化學燃料火箭,把全部科研資源用到聚變發動機上,並且由此飛出誕生的地球,飛向太陽系內的其他天體,一躍成為第二類文明。

當然,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

在理論上,聚變發動機能夠推動飛船達到百分之一光速,讓人類獲得飛出太陽系與飛往其他恆星系的能力。

只是,聚變發動機無法在大氣層裏面使用。

由此導致的結果是,軌道電梯成了天地之間主要的交通工具,說是“唯一”也沒錯。

地球環建成后,“航天發射”就成了歷史名詞。

在漫天的煙塵與震耳欲聾的轟鳴聲中,巨大的運載火箭拔地而起,拖着長長的尾煙射向蒼穹,最後消失在雲際之端……

像這樣的畫面,只有在歷史紀錄片里才能看到。

當然,少數富翁擁有能在天地間往返,由電火箭推動的小型飛船,只是運載力完全可以忽略。

可見,同步軌道環與軌道電梯就是火星聯邦的立國之本。

地球聯盟也是如此。

只是現在,這個長度達到十一萬千米,由九十節全閉合磁力通道構成,附帶九十座空間站的龐然大物,已經是空無一人。九十座空間站都已經停止旋轉,數百座聚變反應堆也都停止了工作。

還在運行的是一百八十座安裝在軌道電梯上的,主要為軌道電梯提供電能,有緊急關停功能的反應堆。

因為不再讓空間站旋轉,也沒有軌道列車運行,不用為空間站提供維持生態系統運行的電能,所以由這些聚變反應堆提供的電能,除了能維持軌道電梯之外,還能驅動一部分防禦武器。

其實,現在還在運行的,也只有軌道環與空間站上的防禦武器了。

與地球環不同的是,火星環最初不是按照軍事用途進行設計與建造的,甚至沒有考慮過軍用。

當初決定在火星上建造軌道電梯,其實是為了降低運輸成本。

那個時候,火星還是殖民地,而且開發火星的主要目的不是為了殖民,是為了獲得地球上稀缺的資源。

直到打贏獨立戰爭,由上百個殖民地聯合組建的聯邦成立后,火星環的軍事價值才得到重視。只是在接下來的很長一段時間之內,軌道環的主要價值是用來產生磁場,改變火星的環境。

在穀神星戰爭爆發之前,火星聯邦才着手加強軌道環的防禦部署。

其實,也就是安裝了一些近距離防禦武器。

在很大程度上,這些武器只是用來做樣子,起到嚇阻的作用,沒人相信能夠靠它們保護火星。

至於行星防禦系統,那是在穀神星戰爭之後提出的,而且至今都沒有建成,或者說還在建造當中。

軌道環上的近距離防禦武器,主要是各種口徑的電磁炮。

導彈?

別開玩笑,沒人願意在自己的家門口大規模使用核武器。

配備常規彈頭,比如動能彈頭的導彈?

不使用核彈頭,導彈的作戰效率還不如大口徑電磁炮發射的制導炮彈。

至於激光炮與中子炮等能量武器,就算有,也很難發揮作用。

對付碎片,也就電磁炮,特別是小口徑電磁炮能夠發揮一些作用。

為啥?

將直徑超過一米的碎片擊碎,降低撞擊造成的損傷。

眨眼之間,軌道環附近就出現了成千上萬條快速揮舞的光鞭,其實那是電磁炮發射的曳光彈。

換個角度來看,最後的攔截更想是在泄憤。

把體積較大的冰球擊碎,確實能降低損傷,卻無法改變最終結果,即軌道環與空間站依然會徹底癱瘓。

所幸,軌道環與空間站都已排氣減壓。

此外,空間站上的聚變反應堆都已經關停,為軌道電梯供電的反應堆,也在撞擊發生后緊急關閉。

其實,包括進行最後的攔截在內,所有措施都是為了降低撞擊造成的損傷。

站在決策者的立場,當災難無法避免,首先考慮的,就是如何才能用最短的時間從災難中走出來。

是幾個月,還是好幾年?

顯然,這兩者有着天壤之別。

如果這並不是天災,那麼能否在幾個月內走出困境,將決定整個聯邦,甚至是五十億火星人類的生死存亡。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征戰星辰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軍事歷史 征戰星辰
上一章下一章

第二十六章 最後的努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