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勝利后的經濟形勢(1)
國民黨官僚**透頂抗戰勝利並未使中國人民跳出苦海,眾多官員假接收敵產之名,行貪贓枉法之實。這種“接收”實際上是趁火打劫,所以文化人譏諷為“劫收”。老百姓諷刺**官員“三羊開泰、五子登科”:所謂“三羊開泰”即捧西洋、愛東洋、要現洋,就是仰仗和投靠西洋美英力量,喜愛東洋日本的“敵產”,搜刮銀圓美鈔等現洋;所謂“五子登科”即“劫收”敵產的車子、房子、金子、料子和婊子,就是霸佔汽車、洋房、金條、原料(衣料和建築材料等),甚至“劫收”敵偽官僚原有的二奶、姨太太、妓女等,吃喝嫖賭,肆無忌憚。(陳註:另一種說法略有不同:“三羊開泰”為捧西洋、罵東洋、搶大洋,“五子登科”為貪污所接收敵產的金子、車子、女子、房子和票子。出處見於1946年11月19日重慶《大公報》徐盈文章注。)“光復區”人民怨聲載道。平津一帶流傳民謠“盼中央,望中央,中央來了更遭殃”,就是對國民黨“劫收”的寫照。《大公報》寫道:“無數千萬的人民都曾為勝利狂歡過,而今卻如水益深,如火益熱,大家不得聊生”。加之國共和談破裂,國民黨發動內戰,軍費猛增,印行大量新法幣鈔票,造成惡性通貨膨脹。平津地區市場大動蕩,物價扶搖直上:1946年1月,麵粉125—130元(法幣)一斤,5月每斤麵粉漲到325元,12月達700元,到1947年7月已增至5100元,12月則漲到7000元。其他布匹、煤炭、食油、肉、蛋等生活消費品價格也同樣飛漲。“底薪”和“實際薪津”我國40年代的非常時期,關於工薪階層的收入狀況,產生了兩個反映時代特點的概念,即所謂“底薪”和“實際薪津(金)”,意思就是基本薪水加上物價津貼。實際薪津=底薪×薪金加成倍數+生活補助費基本數實際薪金的計算,是以法幣的底薪為基數,根據物價上漲的指數(或生活費指數)定出薪金加成倍數,再加生活補助費基本數。薪金加成倍數和生活補助費,隨着物價上漲每季度作一次調整,所以實際薪金也應該隨之不斷提高。如1946年12月,薪金加成倍數是1100倍,生活補助費基本數是17萬元,所以底薪為法幣600元的教授實領薪金(600元×1100+170000元=)83萬元,可買23袋(每袋44斤,合1012斤)麵粉,約合今人民幣1600元。副教授月薪法幣400元,實領薪金(400元×1100+170000元=)61萬元,可買18袋(792斤)麵粉,約合今人民幣1200元。一個月薪法幣100元的小職員,實領薪金(100元×1100+170000元=)28萬元,可買8袋麵粉。這樣的生活水平總比抗戰時期好些。但是好景不常。1947年5月上旬,物價陡漲。這時雖然又進行了調整,薪金加成倍數是1800倍,生活補助費基本數增加到34萬,但是一個教授所領的薪金142萬元,還不夠買10袋(440斤)麵粉。底薪150元的助教,實領的薪金61萬元,不夠買4袋(176斤)麵粉。以後雖每隔一兩月調整一次薪金,但與物價上漲速度相比,還是望塵莫及。教育部於1947年8月發給大學教師每人實物差額20萬元,還不夠買半袋麵粉。1947年9月,又以12萬元一袋的優惠價格,每人配售麵粉兩袋,但4個月以後即行取消。抗日勝利后北平的經濟危機隨着法幣的惡性通貨膨脹,北平的市場物價愈發不可收拾。人們重物輕幣的情緒被再次刺激起來,囤積風進入千家萬戶,金、銀、布匹的價格帶頭飛漲。1947年8月20日,北平《新民報》刊登每袋麵粉(兵船牌)價格法幣21萬元;到1948年8月20日,每袋麵粉已漲到法幣3150萬元,一年之間,糧價上漲149倍。同行之間的銀錢往來,對小額鈔票是成捆計數,沒有多少人去詳細查點。1948年8月19日中央銀行發行了金圓券,規定以300萬舊法幣兌換金圓券1元,下令把民間所有金銀外幣兌為金圓券,然後又實行凍結生活指數,實行所謂“八一九限價”,即強制規定:物價不能超過8月19日的市價。這個不切實際的規定,實際上是一句糊弄老百姓的空話。不到兩個月,物價更加急劇上漲,引起了全國狂濤一般的搶購風潮。北平的市面上出現了成群結隊搶購商品的現象,市民“重貨輕幣”,一些小商販已經徹底停業;有的還懷着一線希望,在門前貼出“修理內部,擇吉開張”或“籌備復業”等告白;開門的一些商店也大多是店門半掩,有的用布帳勉強遮住空空的貨架;由於時常停電,夜市也不得不關閉。不僅是小商店頂不住,就連“瑞蚨祥”這樣實力雄厚的百年老店,也在1948年10月底以“修理門面”的名義停止了營業。當鋪的損失最為慘重,全都“止當候贖”,以至於典當業全部消失。市場一片混亂。兩個月後,1948年10月31日,國民黨行政院又下令糧食依照市場價格自由購銷;六大城市的配售糧食仍由政府輸送;油、鹽、糖、布等由中央主管部門統籌調節;民生日用品,則授權地方政府參酌情形核本定價等。然而國民經濟的全面崩潰,已經不是一紙空文所能挽回的。北平市民生活極端困難,就連吃飯都成問題。作為一個初級消費水平的城市,糧食始終佔據北平商品銷售額最大比重。1947年以後北平的糧食成為投機倒把的主要物資。1948年,北平的人口超過200萬,年需糧食約十億斤。到1949年解放前夕,全市經營糧食的商戶共有1313家,居各行業戶數的首位。經營大米白面的稱作“米面庄”,經營五穀雜糧的稱為“陸陳行”,代理買賣的叫做“糧棧”。在天橋、廣安門、西直門三處各有一個糧食行業交易市場。奸商與貪官勾結,哄抬物價,在“錢”與“權”雙重壓迫下,老百姓苦不堪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