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設法讓兒童親近科學(1)

英國設法讓兒童親近科學(1)

【日本《朝日新聞》晚報報道】親近科學,是早期教育的關鍵。和日本一樣,“不願學理科”的問題也困擾着英國。英國正在設法讓兒童親近科學,為此,該國增設了面向5歲到10歲孩子的科學體驗設施,並把小學生帶到高中,讓他們在那裏體驗科學的魅力。“孩子們,把這片麵包放在水裏,然後用磁鐵棒攪動幾下。”在一個兒童博物館裏,講解員海倫在給孩子們講解。海倫指着從水裏拿出來的磁鐵棒給孩子們看,磁鐵棒上出現了細小的鐵粉。切片麵包是歐美人早餐桌上的重要食品,其中含有一些鐵。海倫說:“看到鐵粉能直接吃進我們的嘴裏,孩子們感到非常驚奇。”孩子們由此知道,用科學的眼光觀察日常生活,會有意外的發現。博物館裏還有模擬銀行和模擬加油站等。這些設施可以讓孩子們了解貨幣的計算方法、汽車的構造、洗車裝置的構造以及其中的科學原理。博物館裏還有很多模型,例如,一個大嘴的模型可以讓孩子們了解牙齒怎樣咀嚼食物。有些裝置和模型還可供孩子們直接接觸。英國布里斯托2000年建了一個科學體驗館。該館有水力發電站模型,孩子們可以直接接觸其中的各個裝置,了解它們的原理和構造。利茲市的一所高中,邀請了約50名9歲到15歲的小學生,讓他們和高中的理科師生一起生活3天。他們在樹林裏拾落葉、捉昆蟲、測土壤的酸鹼性,在顯微鏡下觀察樹葉細胞。一位教師說:“小學生們可以利用高中的實驗設施感受科學,開闊眼界。高中生也可以通過教這些小孩子,鞏固科學基礎。”一些科技人員還和小學教師結成了對子,每周聯絡幾次,與教師們探討教學方法並幫助解答一些疑難問題。我曾經和一位堅持對未曾謀面的孩子進行胎教的母親聊過,她的話讓我至今記憶猶新。“我希望在沒有見到人世的醜惡之前,讓孩子儘可能地沉浸在愛河裏,而音樂就是那裏面最美麗的浪花!”這位母親像教徒做禮拜一樣準時聽音樂,看圖片。她一直相信,藉助自己的眼睛和耳朵,和自己血肉相連的孩子一定可以感受到最美麗的東西。“我並不圖孩子將來在某些方面有所成就,如果那樣的話更好,但是我更希望寶寶從小就有詩意的眼睛和耳朵。”當時我對此抱有懷疑,疑心這位母親有點太過理想主義。但是英國一些精神病學家的研究卻為此提供了極好的佐證。懷孕12周后,胎兒對人的語言還沒有什麼反應,但胎兒已經能“聽懂”音樂。甚至有的心理學家認為:音樂是胎兒與外部世界交流的前言語方式。優美動聽的音樂對新生兒的發育能起到良好的促進作用,胎兒能很快安靜下來並不再哭鬧。可見,音樂有很強的安撫作用。當然,音樂的選擇是十分重要的。一位懷孕6個月的媽媽在給腹中胎兒聽胎教音樂后,感覺壓抑煩躁。到醫院檢查,醫生告訴她,可能是胎教曲子中有一段低沉壓抑的音樂導致的。總之,對胎兒實施適宜的音樂刺激,可以促進嬰兒智力的發展。作為母親,僅僅給孩子提供豐富的物質是不夠的,胎兒也一樣需要“精神滋養”,當然母親首先就要當個“有心人”。人生幼小,精神專利,成長以後,思慮散逸。同事家的兒子十分有趣,這個才4歲多的小傢伙自稱“愛”上了幼兒園的苗苗。經過“**”后,三個月沒和苗苗見面的小傢伙十分興奮。要入園的一大清早,他就自己爬起來穿衣服,但問題也來了。“媽媽,”他說,“這件衣服髒了,給我找史努比那件行嗎?”媽媽給他找了件新衣服。導致目前父親“淡出”家教的原因:一方面,由於“男主外,女主內”的習慣勢力左右,父親由此承擔了養家餬口的巨大壓力,無暇過問孩子教育的事情。另一方面,受嚴父慈母的傳統觀念影響,一些父親經常對孩子板着面孔,動輒粗暴訓罵,造成父子間充滿畏懼、疏遠和對立,從而導致父親教育權的喪失。一會兒,已經穿戴整齊準備出門的母親發現,孩子沒動靜,就催促說:“快,要遲到了!”兒子嘟噥說:“媽媽,這件衣服也髒了!”母親看着乾淨的衣服來火了:“前天才洗過,怎麼會臟?”兒子更委屈:“我穿這件衣服不好看,苗苗看見了,要和別的小朋友玩,不理我了。嗚嗚……”媽媽又好氣又好笑,扯著兒子死拉活拖地去了幼兒園。美國一家周末“剪影”:“媽媽,我做不來。”兒子說。“放輕鬆些,再試試看,我對你有信心。看,你不是已經成功了嗎!”母親鼓勵道。“傑瑞討厭我。”兒子擔心。“聽起來好象傑瑞有點為難你,你感到不好受,我知道你希望傑瑞喜歡你,但是不管傑瑞或者幼兒園裏其他人說什麼,做什麼,記住,你是一個很可愛的孩子,一個非常優秀的人。”母親繼續鼓勵。案例分析:在孩子成長過程中,其實會多次經歷自我懷疑和自我否定的階段,比如孩子會經常與他人比較,並且發現自己不如別人。作為父母,我們可以培養孩子用積極的思維方式來抵消這種傾向。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從美國空降兵到新東方老師:洗腦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言情穿越 從美國空降兵到新東方老師:洗腦
上一章下一章

英國設法讓兒童親近科學(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