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零六一章:野心膨脹捷勝軍
追上大部隊后,喬北溟下達了就地休息的命令,以保持隨時可以作戰的充沛精力。
匯合了卓不凡、陳成、張天采、莫離、高浪等捷勝軍高層后,向他們詳細的介紹了金雕帶來的情報。
卓不凡笑着道:“遼東、安市、木底州三城是高氏固有勢力,夫於、南蘇州則由忠於淵氏之人擔任城主,看來高句麗這兩大派系果真走到一塊兒去了。”
莫離目光熾熱道:“五城主力讓我們成功的調走,現今五城雖不能說是無人坐鎮,但所留兵力想必也沒多少了。”
陳成問道:“你是說咱們出其不意攻其不備的下他數城?”
莫離答道:“小侄是這麼想的,這些狗賊子把我們逼到這裏,不幹點什麼實在有負此行。”
高浪接道:“我贊成,區區一個蓋牟城,實在不能泄我心頭之火。”
張天采皺眉道:“我們的主要目的是拿下蓋牟城,通過水路返回中原!如若行軍不密,讓人窺得行蹤,那麼,我們豈不是永遠也回不到中原?”
莫離舔舔乾裂的嘴唇,道:“我覺得可以這麼來干。”
卓不凡見喬北溟沒有出聲的想法,便說道:“說出你的想法。”
莫離精神一震,頗為急切道:“夫於、遼東、木底州、南蘇州太過遙遠,就算我們打了下來,最終也將重新陷入敵人的包圍之中。而安市城卻不同。首先,安市城在我們前往蓋牟城路上;其次,敵人沒有想到我們放棄了陸路改走水路,在主將離開的日子裏,防衛方面必然懈怠。第三、安市城多年沒有戰事,又處於遼東腹心,在沒有戰事時往來不禁。”
他看了大家一眼,笑着說道:“通過以上這三點,我們完成可以以經過安市城時,派一隊精銳混入其中,為攻取這座重城而做好準備!等到拿下蓋牟城,掌控了港口后,主力大軍趁安市城尚未反應過來時,裏應外合的攻入城中,像國內城一樣,一把大火的把它燒個乾淨。等狗賊子們趕到,咱們已經到了海中心了。”
卓不凡看喬北溟直愣愣的盯着地圖上的安市城,問道:“對於莫離的計劃,將軍你怎麼看!””
喬北溟終於把心神從地圖上抽了出來,不答反問:“卓叔您呢?”
卓不凡差點沒被嗆着,不過還是認真道:“莫離的計劃大有可為。不過,在執行這個計劃之前,我們先要了解蓋牟城、安市城的情況,如果兩城兵力在我們力所能及的範圍內就打。反之,便專攻蓋牟城。”
“卓叔可知此二城之底細?”
卓不凡頷首道:“這安市城我了解過,地形地勢極為險要,所居位子正好與遼東與平壤之間,是通往高句麗巢穴最堅固的堡壘,也是必經之路。安市城中有兵三萬八,城主乃是寒門出身的楊萬春。”
果然是他!
喬北溟的表情有些吃重了。
儘管楊萬春在高句麗有些名不經傳,但是真正了解他的人,沒有一個小覷他的存在,而喬北溟恰好是其中之一。
在他記憶中的李世民東征之戰,便是止步於安市城。唐軍未攻下安市城,李世民又見遼東早寒,草枯水凍,士馬難以久留,而且軍隊的糧草將要耗盡,只得下令班師。
造成李世民東征失敗的主將便是安市城的城主楊萬春,此人極為了得,深得兵法之要,不論防守進攻都表現了極高的水準。最後連身為對手的李世民都對楊萬春產生了欣賞之意,撤軍的時候特別賜百匹綢緞以資獎勵。
喬北溟雖然自信,但他絕不自大,對於這樣一個連打下大唐半壁江山的李世民都奈何不得的人物,他還真不想去招惹,最少現在不能。李世民有大軍幾十萬,戰將千員,糧草無數尚且沉沙折戟於安市城下,僅以捷勝軍這兩千二百多號人,要想拿下安市城簡直是痴人說夢。
就算捷勝軍佔了出其不意攻其不備的優勢,但可別忘了,安市城裏還足有八千多人呢。能讓李世民退兵還朝的楊萬春帶出來的八千人,跟高惠貞這種濃包帶出來的兵能一樣嗎?
答案,明顯是否定的。
“將軍,干不幹?”見喬北溟神色百變,莫離頗為期待的問。
喬北溟哼道:“怎麼干?”
莫離搔頭道:“就像我剛剛說的啊!安市乃遼東三城最小的一個,且兵力不過八千,我們完全可以攻其不備嘛。”
“這不是最根本的原因。”喬北溟侃侃而談道:“新城之所以能夠在短短的時間裏落陷,除了攻其不備、偷襲得手,關鍵其實是新城人無人,無能人。假若當初有一高明的統帥,在第一時間出面安撫軍心,並指揮軍隊作戰,那麼我信一定會在對方的人海戰術中湮滅。”
“除此以外,新城規模宏大也是導致它迅速陷落的原因。新城城西與城東、城南與城北往返一趟最快也要大半時辰。這戰況如火,片刻都耽擱不得,從事態發生到知曉,等分守四城的守軍趕到戰場,黃花菜都涼了。而我們將力量凝於一處,能夠遊刃有餘將趕往事發地的援軍一一擊破。所以說……”
喬北溟看了陷入深思的眾人一眼,繼續道:“城池大小與城池的固守並沒有多少關係,誠然大城有大城的長處,但小城有小城的優勢。小城因為城小,往來之間不需要耗費多少時間。可以更好的縮成一團,很多地方也能面面俱到。如果再配上一高明的統帥坐鎮中樞,指揮軍隊作戰的話,小城反而比大城更加難攻。如果我是安市城守將,如果被人偷襲得手,我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守住一城一門,只要做到這一步,我已經立於不敗之地,只因這裏是高句麗的腹心,只要堅持到四方援兵抵達,即能坐享勝利的果實。”
眾人聽着喬北溟有理有節的分析,暗自嘆服!
卓不凡是文武雙全的人物,對於喬北溟的話他是一聽就懂,嘆道:“若昔年隋朝諸將也有將軍這份嚴謹慎重之心,區區高句麗又哪裏抵擋的住中原的百萬雄師。”
他在高句麗多年,也了解高句麗的國情。南北朝時期,高句麗瘋狂的吸納中原的文化知識,先進的文化知識,讓他們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各類優秀的人才相繼冒出,或許他們不如歷史上韓信、白起、衛青、霍去病這類驚才絕艷,但是個別人物還是能夠與中原的一流將帥相比的。在特殊的環境裏,即便是韓信、白起、衛青、霍去病這類國士無雙的人物,也未必就能夠穩勝次他們一籌的大將。
隋朝頂級大將高穎被高句麗打的全軍覆沒便是最好的例子,論戰績高穎能夠完爆淵子游,論才智高穎出將入相文武大略,明達世務平定三叛,統一江南,征服突厥不是主帥就是主謀戰術策劃人,也不是淵子游能夠相比的。怎麼說淵子游都要遜色高穎一籌。但是高穎所指揮的三十萬隋兵,愣是讓淵子游以少勝多打贏了。
所以說,這戰場之上有很多不穩定的因素,並非誰的能力強誰就能取勝,充其量也就是多點勝算而已。
當年的隋朝實力雄厚,以百萬之眾東征高句麗,從而使全軍上下都有着一種樂觀向上的態度,覺得區區彈丸小國蠻夷之邦,面對他們的百萬大軍那有什麼反抗的餘地。這過度的自信便是驕傲自負,也應了那句古話,驕兵必敗。
卓不凡也一直考慮這個問題,認為隋朝慘敗不外乎兩點:楊廣亂指揮是一點,其次便是心態問題。
現在的捷勝軍經過一系列的勝仗,全軍上下瀰漫著一種盲目的樂觀。
卓不凡看在眼裏急在心裏,生怕年輕氣盛的喬北溟錯誤的低估高句麗,從而把捷勝軍帶向敗亡。
然而現在看來,他的擔心是多餘的。只因喬北溟始終保持着那一份清醒,即便取得一系列出色的戰績也沒有半點改變,這使得卓不凡老懷大寬,也徹底的放下心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