薩達姆:兩隻狗的父親(1)

薩達姆:兩隻狗的父親(1)

劫匪光顧了前伊拉克新聞部大樓,將值錢的東西洗劫一空,可他們搬不走一尊薩達姆兩米多高的半身銅像。於是,便砸掉薩達姆的大鼻子,並鄭重題字一行:兩隻狗的父親。在著名的底格里斯河畔,人們可以看到伊拉克首都巴格達最具現代化色彩的建築:跨河大橋、五星級飯店、比肩而立的高樓等等。但是戰爭讓曾經驕傲地豎立在這一帶的很多建築風光不再,前伊拉克新聞部大樓就是其中之一。這座大樓也許並不出名,但是它曾經的主人,在戰時擔任伊拉克新聞發言人的新聞部長大嘴薩哈夫卻是一位名人。在伊拉克軍隊已經鳥獸四散、美軍已經攻入巴格達的時候,薩哈夫還在信誓旦旦地向全世界宣佈:美軍遭到頑強抵抗,巴格達堅不可摧。劫匪的幽默如今的新聞部大樓是什麼樣子呢?由於這裏重要的戰略位置,伊拉克軍隊曾在這座大樓的樓頂對美軍空襲進行過小規模的抵抗,從而也為此招致美軍的轟炸,並在樓頂留下了滿地的高射機槍彈殼和累累彈痕。走訪這座大樓的時候,在樓頂,我依然看到了足有20厘米長、直徑超過3厘米的高射機槍子彈。在當地人的引導下,我還在7樓的一個房間裏看到整箱的沒有使用過的這種子彈。我問:美國人難道沒有搜查這裏嗎?他們說美國人來過,看到這種很可能是20世紀70年代生產的子彈很是不屑,認為不會對他們構成什麼威脅,就只是帶走了幾個作為紀念品,並沒有當一回事。至於這箱子彈留在這裏會對當地百姓造成什麼樣的安全隱患,美國人並不關心。實際上對這棟大樓造成毀滅性破壞的,並不是美國人的轟炸,而是戰後當地劫匪的搶掠。我在大樓里看到,劫匪們搶走了所有能搬走的東西,然後對於那些徒有四壁的空房子進行肆意打砸。最後用一把火,把他們搶劫的廢墟又燒成焦黑的水泥空殼。有的劫匪似乎為了表明他們的勇敢,還把名字留在廢墟的牆上。在原來經常舉行新聞發佈會的二樓大廳,一個叫阿哈曼的劫匪就把他的大名醒目地留在牆上一個被砸穿的大洞旁,還寫下2003年4月的字樣,彷彿等候着後來者的瞻仰。有的劫匪實際上還不乏幽默。在大樓入口的門廳,有一尊兩米多高的薩達姆半身銅像。劫匪們搬不動這尊銅像,或者說他們對這尊銅像根本不屑一顧,於是他們砸掉了銅像的巨大鼻子,然後在銅像側面鄭重地題了一行字:兩隻狗的父親。短短的一行字,把薩達姆父子三人都罵了。對這尊銅像的新名字我印象深刻,後來還時常不經意地想起。夕陽如血整個樓里都是黑洞洞的,我們必須依靠手電筒,在兩名負責看管廢墟的當地人的帶領下,才有可能在廢墟里轉來轉去。我請同事把手電光圈集中在薩達姆被砸掉鼻子的臉上,希望拍一張看門人注視滿臉灰塵的薩達姆塑像的照片。但是看到我在拍照,那個年邁的看門人卻飛快地躲開了。他說:他現在也依然不能肯定薩達姆是不是還會回來重新掌權,他被薩達姆時代秘密警察和鐵碗的高壓政策嚇破了膽,不願意任何錶明他和薩達姆破損的鼻子有絲毫關聯的東西在這個世界上存在。我問:“難道你不知道薩達姆已經於2003年12月被美軍從一個地洞裏揪出來了嗎?”他回答說:“也許美國人抓獲的那個薩達姆是假的呢—你知道,薩達姆有很多替身,而且他本事很大,說不定還能逃出來呢!”後來,那個年邁的看門人就不再為我們領路,只留下一個20歲出頭的小夥子繼續打着手電筒,陪着我們在空蕩蕩、黑夜般漆黑的大樓里轉悠,一邊尋找前政權留給歷史的蛛絲馬跡,一邊聽當地報道員講述薩達姆時代的事情。我的當地同事夏南告訴我說,薩達姆時代新華社作為中國的官方通信社,曾經在這棟大樓里有一個小小的辦公室。同時,伊拉克新聞部作為新華社電訊的用戶,新華社還專門派出技術員,在這座大樓的樓頂安裝了一個接受新華社電訊信號的衛星接收器(圓鍋)。那間辦公室自然已經成為廢墟,樓頂的衛星天線圓鍋,也只剩下了一個鐵架子。我站在鐵架子前,讓夏南為我拍攝紀念照。驀然回首,突然發現夕陽下的底格里斯河如此美麗。但是夕陽如血,廢墟在前,如此的美麗只能讓人徒增感嘆。實際上,說這座大樓被洗劫一空是不對的。在主要戰事結束9個月後,我依然在這座大樓的某一層發現了堆積如山的書。所有的書都是同樣的封面、同樣的題目:領袖薩達姆。封面上薩達姆彩色大幅頭像仍在微笑,顯示着擁有權利的自豪。可是,劫匪們拿走了這裏的一針一線,卻惟獨對這些書沒有興趣。這些書註定不能完成它們為領袖增光添彩的使命了。也許經過回收,它們將被重新印上批判和詛咒薩達姆的字句。在一間辦公室里,一些檔案還散落地上,其中包括一些簽著名字的文件,一張畫得很不錯但被燒掉一角的肖像畫,還有一摞牛皮紙公函信封,其中幾個信封里裝着的,竟是薩達姆在20世紀80年代初期兩伊戰爭戰場上的大幅黑白照片。夏南告訴我,這些照片實際上是在伊朗領土的前線拍攝的,有的是薩達姆和“親密戰友”在一起,有的是薩達姆揮手勉勵正在走向戰車的士兵。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為歷史流淚:親歷戰後伊拉克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言情穿越 為歷史流淚:親歷戰後伊拉克
上一章下一章

薩達姆:兩隻狗的父親(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