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性戀是病態的戀情

同性戀是病態的戀情

網友:首先,同性戀是一種病態的戀情,是一種人類**的無限制的膨脹的結果。冷靜地細想一想,自然界之所以創造了男人,女人,雌性,雄性,都有它的道理。人再偉大,在自然界面前是渺小的。人做任何事情都要尊重“自然規則”。不管是物質的還是精神的。人類在不斷地滿足自己無止境的**時,總是認為自己是自高無上的。因為這,到現在為止,人類走了多少彎路。生態環境的嚴重破壞就是很好的例子。話又說回來,生物界同性繁殖的又是什麼等級的生物呢?所以,同性戀者就和愛滋病患者一樣,首先要承認是病態的,然後再向社會提出自己的社會位置。因為愛滋病患者也不想得病,但不應因得病而受到歧視。李銀河:中國精神病協會的專家們以及全世界的學者一般都認為,同性戀不屬於病態。這是科學界的共識。關於什麼是“自然的”什麼是“不自然的”,這是一個極為複雜的問題。不能簡單地下結論說:能導致繁殖的就是自然的,不能導致繁殖的就是不自然的。因為人性中除了繁殖之外,還有其他的標準。社會建構論認為,所謂“自然”其實是社會和文化建構而成的。在西方,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進行的一場生理決定論(本質主義)與社會建構論的論爭至今已經持續了40多年。在過去的近半個世紀中,生理決定論漸漸失去了影響力,社會建構論佔了上風。如今,大多數人反對生理決定論的觀點。且不論人的性傾向,就連人的性別(這看上去更“自然”吧)都是社會和文化建構的結果。從1960年代起出現的性別新概念認為:將某些行為歸屬於男性或女性只是一種社會習慣(就像在英文中將船稱為“她”,而其他文化中卻不會如此)。社會建構論最初的觀點是:每個人的成長都是基因和環境共同作用的結果,人類的許多差異都不是源於一個基因,而是許多基因的相互作用。性別是以生理性別為基礎的社會建構,個人生而為男為女,但是卻並沒有天生的性別認同,他們是在成長過程中獲得性別認同的,在經過社會的建構之後才成長為男人和女人。雖然生理性別是天生的,但是社會性別既非內在的,也非固定的,而是與社會交互影響的產物。它會隨着時間和文化的不同而改變。社會性別是由社會建構的。社會性別是社會和符號的創造物。在1980年代初的西方性別學界,就連生理性別和社會性別的兩分也被質疑:男女兩性的生理區別是否就是固定不變的?有學者指出,變化的社會實踐會改變身體,例如,女性的身體正在變得越來越強壯。在女性體力強壯成為社會可接受的事實之後,女性的基因和內在生理學也改變了。原因很簡單:如果社會喜歡嬌小的女人,這些女人的生育機會就多些;如果社會喜歡高大的女人,她們生育的機會就多些。因此,生理學和社會實踐是互為因果的關係。換言之,男女的生理差別也是社會建構的,是社會習俗的產物。社會性別並非固定的自然的男女生理差別的反映,而是為身體差異建立意義的知識。在社會建構論看來,就連人的高矮胖瘦都是社會造成的,這一社會建構過程首先表現為減肥瘦身的實踐;其次表現為經過社會偏愛選擇后的生育——由於社會觀念偏愛苗條,苗條者有較多的生育機會。這種選擇在形成一定規模之後,就會對人類的體形產生影響。據此社會建構論認為,生理性別、社會性別和身體都是社會建構的,都不是自然的分類。由於生理性別和社會性別都是社會建構的,男性和女性(社會性別)的建構並不僅僅來源於男性和女性的身體(生理性別)。就連男性和女性都是社會建構出來的,不是天生的,人的性取向就更是社會建構的,而不是“自然”形成的。極端本質主義認為:一切都是生理決定的;而極端社會建構論則認為:一切都是社會建構的,不存在先天的自然事實。論爭雙方各自堅持生理決定論與社會建構論的立場,與此相應的是“自然”與“文化”的兩分法。前者強調天生的自然基礎;後者強調養育的作用,社會條件,社會權力關係,或者個人選擇。而大多數人屬於溫和的社會建構論——僅僅承認兩性已經存在的一些生理差別如身高體重及生育功能等方面的差別,認為這點差別對社會性別的影響極其有限,而且就連既存的這點差別也是長年累月的社會實踐建構起來的。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李銀河關於愛的對話:你如此需要安慰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言情穿越 李銀河關於愛的對話:你如此需要安慰
上一章下一章

同性戀是病態的戀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