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壇三劍客”叢書 比較分析之間再塑立體人生
郭沫若、聞一多、徐志摩,這是三個國人早就熟悉的名字。郭沫若的“才”、聞一多的“悲”、徐志摩的“情”,都是文學愛好者熟知的。但是比較起來會更有意義,同心出版社新近推出的“文壇三劍客”叢書,就是在比較和分析之間為三位劍客再次作傳。
叢書由邢小群的《才子郭沫若》、謝泳的《血色聞一多》、韓石山的《悲情徐志摩》組成。選這三個人是因為他們有可比性:都是上個世紀20年代風靡一時的著名詩人,又都出生在19世紀90年代,命運卻頗為不同。年紀最大的郭沫若出生於1892年,三人中成名最早,起點最高,一首《女神》成為中國新詩里的豐碑,但前後作品反差也最大。在“才子”的後半生中,他筆下的詩成了政治表態的工具,尤其是“文革”時期的詩,藝術上大失水準,成為這位才子詩人一生的最大敗筆。作者邢小群在傳記中着重分析了郭沫若如何走上文化戰線的前沿、如何從政以及詩人後期的詩作和人格。
出生於1897年的徐志摩是三人中最具“浪漫人生”的一位。多情、早逝,詩才未曾盡展,再加上對其為人的毀譽參半,給徐志摩作傳的確不容易。作者韓石山本着客觀的原則盡述詩人的一生,徐志摩對張幼儀的寡義、對林徽因的多情都有記述,當然還有他的詩。三位之中,徐志摩最早去世,也留給後人的遐想最多,且又是在創作顛峰時候撒手人寰,他也是三人中惟一一個在詩作中“全身而退”的劍客。
年紀最小的聞一多卻也活得最為壯烈。本着不問世事的態度,卻最終為政治所纏繞,成為不屈不撓的民主鬥士,最後在昆明被暗殺。青年寫詩、中年潛心向學、為國吶喊,這樣壯烈的人生使聞一多成為三人中美譽度最佳的一位。作者謝泳考證到了很多新的史料,對暗殺事件也做了獨到的分析。
三本傳記是三位作者不同角度的成果,三本書再比較着讀,就能更為客觀地看到三位劍客立體的人生。(沈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