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筋斗雲”號核聚變飛船
當楊憶身穿乳白色太空服走進“筋斗雲”號核聚變宇宙飛船駕駛艙時,黃昏的落日正緩緩降下,今天是公元2090年6月5日。
海南文昌發射場指揮大廳內早已燈火通明,所有設備滿負荷運行,各工位坐滿身穿藍色航天調度工作人員服裝的科研人員。
現場直播的實時信號已經向全球媒體開放、各路媒體的直播已開始一個小時,顯然這是一次萬眾矚目、極其重要的發射。
指揮大廳內,中央電視台新聞頻道,身穿白色襯衫的美女記者正對着全息成像設備做現場直播:
“各位觀眾,我正在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指揮大廳內,和大家一起等待這激動人心的時刻。通過航天科研人員數十年辛勤努力、由中國研發製造的全球首艘核聚變動力宇宙飛船‘筋斗雲’號將在這裏發射。
這將是人類航天器推進方式新的革命,太空人楊憶駕駛的‘筋斗雲’號宇宙飛船進入太空后,它的初始速度將達到每秒三百公里,接下來的一年時間,它將加速到每秒六百公里的最高速度,創造人類航天新的奇迹,載着人類探索宇宙的願望,飛向茫茫太空,將在飛行2150年後到達4.3光年外的半人馬座比鄰星。”
指揮大廳的全息監控畫面上,猶如一個巨大葫蘆的“筋斗雲”號宇宙飛船靜靜聳立在一號發射工位上,着陸器宛如一雙巨大的銀色雙足,穩穩支撐着龐大的船身。
銀灰色船身上五星紅旗和“中國航天”幾個藍色大字格外醒目,從它三十層樓高的巨大體型來看,至少是重達數千噸的大傢伙。
和以往宇宙飛船艙室結構、需要大推力運載火箭將其送到地球軌道不同,“筋斗雲”號外形看起來有些怪異。
尾部巨大圓筒狀的核聚變反應堆反重力引擎和儲能裝置,足足十幾層樓高的樣子,看起來比機頭大了許多,給人一種尾大不掉的感覺,這已經是地球上目前最新型號的小型化核聚變動力反應堆了。
根據設計的理論參數,“筋斗雲”號核聚變反應堆中心溫度高達數億度,猶如引爆一顆穩態燃燒的小型氫彈,人造小太陽一般照亮前進的星空。儲能裝置中的能源氘和氚足夠維持飛船在宇宙空間中全速飛行數千年。
而飛船的中部,便是高度智能化,可以全自動自持運轉的小型生態循環系統,通過尾部的聚變反應堆提供能源。
生態系統中的環境模擬猶如一個微型恆星系統,白晝分明的人造太陽讓植物產生光合作用,類似地球生態系統,自動生產出足夠一人長期生活所需的空氣、淡水、水果蔬菜、穀類、並能合成肉類等食物。
飛船尖錐形的頭部,則是飛船名副其實的指揮中樞,主系統是計算能力相當於五千萬萬憶次運算速度的量子計算機,具有龐大的計算能力,可代替人工控制整艘飛船的運轉。
製造人工重力的重力離心機,則位於飛船腹部,同樣由尾部的核聚變反應堆提供能源,進入地球軌道后,受控重力離心機會啟動,通過飛船底部離心機的高速旋轉製造人工重力場,讓人在零重力環境下能夠如履平地般行走。
整艘飛船全部由最新型高強度納米材料打造,外部傳感器具有規避小型隕石撞擊的能力,而機身厚達一米的納米材料機身,在碰到避無可避的隕石帶時,“筋斗雲”號將自動開啟能量罩,船身將被核聚變反應堆供能的防護性高溫磁場籠罩,高達三萬度的高溫能將隕石碎片瞬間氣化。
為了具備足夠自衛能力,飛船一共裝備六門由中央計算機控制的高能激光炮,安裝在飛船頭尾和腰部,可連續發射溫度高達十萬度的高能激光,打擊任何航行途中對飛船構成威脅的目標。
毫不誇張地說,“筋斗雲”就是一座靈敏堅固的飛行堡壘。
自二十年前全球首座商用核聚變發電站併網發電開始,可控核聚變能源巨大的商業和軍事價值便顯現出來。
利用海水成分中的氘氚反應便能發電的核聚變反應堆高效的能源利用,以及地球上足夠人類利用上百億年的海水儲量,讓人類一直視為心腹大患的能源枯竭問題迎刃而解。
傳統能源公司紛紛轉型,大舉投資核聚變能源領域。僅僅十五年時間,核聚變電能便佔到全球能源五分之一,看來全部替換成核聚變能源也是指日可待。
幾乎就在核聚變電站問世的同時,利用持久的核聚變作為動力,研製具有深空探測能力的載人宇宙飛船的構想便被提了出來,而在可控核聚變技術問題尚未解決之前,遠距離的太空探測幾乎是人類的奢望。
早在核裂變能源的時代,核動力便被廣泛用於海軍航空母艦、核動力潛艇等大型艦船,美國正在服役的十艘福特級航空母艦,中國第十艘由核裂變動力反應堆推進的航空母艦“和平”號也在二十年前服役。
但用於核裂變太空載人飛船的嘗試,卻一直未能取得太好的進展。
人類利用核裂變能源載人飛行的最遠記錄,也堪堪越過火星,勉強達木星附近,至於飛出太陽系外的星際航行,則是遙不可及的事情。
核裂變能源除了其能源利用沒有核聚變高效之外,致命輻射等潛在安全隱患則是被放棄發展的重要原因,在幾次無法彌補的重大安全事故之後,核裂變宇宙的飛船製造和使用便被徹底廢棄。
核聚變安全高效的特點,讓人類看到了載人遠距離深空飛行的希望。
與此同時,研製小型化核聚變反應堆和核聚變動力引擎,成為各國科學家搶佔的至高點,除具有一票否決權的聯合國常任理事國之外,一些非常任理事國也紛紛投入巨資加入這一競賽中,各執政當局都想提前掌握小型核聚變引擎這一當今世界最尖端的技術。
“筋斗雲”號的駕駛艙中,楊憶表情平靜地望着舷窗外。對於這次任務,楊憶充滿期待的同時心情也格外複雜。這將是一次孤獨的旅程,進入太空后的時間,他將獨自面對深邃的宇宙和星空。
楊憶是“筋斗雲”太空遠征計劃項目辦公室全球遴選出來的唯一自願者,之所以是唯一志願者,是因為“筋斗雲”號是一張單程票,它將駛向離地球最近的恆星系統,半人馬座比鄰星。
而比鄰星與地球長達4.3光年的距離,即使“筋斗雲”號以每秒600公里的極限速度飛行,達到該星系也需要兩千多年的時間,如此長時間的飛行,儘管飛船上擁有目前最為先進的冬眠系統,楊憶可在飛船進入宇宙空間後進入冬眠,而宇宙空間中各種未知危險因素仍然隨時會讓楊憶丟掉性命。
即使如飛船設計者們所說的那樣,飛行途中足夠安全、不發生其他意外,燃料能夠支撐飛行到目的地。獨自飛行的楊憶,也將孤獨地漂流在遠離地球的宇宙空間,化為浩瀚宇宙星海中的渺小光點,遠離地球熟悉的家園。
“報告、核聚變反重力發動機準備完畢!”楊憶耳中傳來指揮大廳中零號指揮員乾淨利落的聲音。
聽着這熟悉的聲音,楊憶又有些興奮起來,雖然“筋斗雲”號是一次生死未卜的單程任務,但是自開始全球招募志願者的那一刻起,報名人數便一路飆升,光是網絡報名的人數就多達十萬人,其它渠道報名的也有三萬人之多。
最近幾十年儘管基因改造、抗腫瘤、延緩衰老等醫藥技術有了長足進步,人類平均壽命有了大幅增加,但是人類最長壽命剛剛突破一百四十歲,動則上數百年甚至上千年的長途飛行,對於目前人類的壽命來說依然是杯水車薪。
再加上“筋斗雲”項目本身又花費極其昂貴,因此,在不違反未成年保護法的情況下,自然是年紀越小越合適這艘耗資一萬億人民幣的遠征飛船。
鑒於以上限制,“筋斗雲”項目要求接受訓練的太空人年齡在十五-十八歲之間,導致大部分報名者與之無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