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全本戲煥發出新的舞台生命(3)
進一步的鍛煉與提升青春版《牡丹亭》的改編和演出是成功的,但有些地方還需要認真考慮,有待於打磨鍛煉進一步提升,使其日臻完美,成為二十一世紀崑劇藝術的珍品。我想提幾點具體意見,供修改時參考。一是,杜麗娘遊園睏倦,驚夢而醒,低聲叫道:「秀才,秀才,你去了也。」被母親聽見,緊接着就是責備女兒的戲。改編本則將它刪去,換成春香上場,接過話茬。豈不知對女兒的教訓和下面〈慈戒〉這個關目,與〈訓女〉、〈延師〉、〈閨塾〉同樣重要,母親甄氏也是構成杜麗娘對立面的重要人物,如果沒有她對女兒的嚴加管制和壓抑,也就不會有〈尋夢〉這場戲;杜麗娘渴望自由幸福、反抗封建禮教壓迫的個性,當然也就得不到升華。慈戒是不可少的,至於是否要單獨保留〈慈戒〉這場戲,我看也可不必,只要將其壓縮精鍊后與〈驚夢〉合併就行了。二是,按照《牡丹亭》第二十四齣〈拾畫〉,柳夢梅遊玩杜家後花園時,在太湖石下發現一個檀木匣兒,其中裝有麗娘的寫真。而改編本則由柳夢梅唱完【錦纏道】,突然走進上場門,取出一個畫軸,接着才念下面的道白。這種處理方式,既不符合湯氏的原作,又破壞了這場戲獨有的規定場景,因為它背離了生活真實,必然影響演員的演唱和表演,觀眾看了也極不舒服。《綴白裘》反映了清代中葉崑曲演出的情況,〈拾畫〉過程則是這樣處理:「(內作石倒響介)啊呀!好一座太湖石山子,怎麼就倒壞了?嚇嚇,你看石底下是什麼東西,待我看來,咦,是一個紫檀匣兒。不知什麼東西在內?……咦,原來是一幅觀音大士。善哉善哉,待小生捧到書館中去焚香供奉,強如埋在此間。」當然我們不一定照搬,不妨在場上立一塊湖山石景片,畫匣子藏於其下,這個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三是,青春版《牡丹亭》為了追求舞台的雅緻凈潔,盡量簡化場上的裝飾,淡化天幕的背景,可是〈如杭〉這場戲,卻用了一片蕭瑟的蘆葦,點出深秋節令。而戲中一個重要的情節,就是寫柳夢梅去赴試,後面〈索元〉、〈硬拷〉則寫他考中狀元,顯然他去參加的是春闈考試。宋代禮部的省試在春天舉行,考取後由皇帝主持殿試,廷試列第一甲的進士,不一定是第一名,也可以稱為「狀元」。而從湯氏的原作來看,〈硬拷〉「南綵衣舞」曲唱「則他是御筆親標第一紅」,由此可知,柳夢梅所中的狀元應屬於明制第一甲的頭名狀元。不管是宋代還是明代,其「禮闈」或「春闈」都不會挪到秋天去舉行,用蘆葦做背景肯定是不恰當的。原作寫〈如杭〉這場戲,其節令是不確定、虛化的,為什麼不去遵從而要用實景呢?這樣做與其它各場的舞美風格也不協調。四是,以笛子作為主伴奏樂器的崑曲,過去多在紅氍毹上小規模的演唱,為了適應現代化的大劇場演出,面對眾多的觀眾欣賞,必須要進行樂器的改革,添加新的配器。但我和許多人的感覺一樣,這三場戲的演出,器樂與演唱未能配合好,前者表現得過於強烈,有時甚至掩蓋了演唱,未免給人以喧賓奪主之感,有失崑曲的優雅韻味。不過也不是沒有處理得好的唱段,如〈鬧殤〉中幾支【集賢賓】的曲子,由於突出了笛子伴奏,而削弱了其它配器,唱來纏綿悱惻,迴腸盪氣,感人至深。突然我耳邊就好象回想起當年聽張繼青的演唱,這種藝術享受使人終身難以忘懷。古老的崑劇如何因應現今觀眾的需要,必須不斷摸索探求、不斷實踐改進,這還有一段很長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