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倫・凱勒――見證生命的人(2)
海倫從小便自信地聲明:“有朝一日,我要上大學讀書!我要去哈佛大學!”這一天終於來了。哈佛大學拉德克利夫女子學院以特殊方式安排她入學考試。只見她用手在凸起的盲文上熟練地摸來摸去,然後用打字機回答問題。前後9個小時,各科全部通過,英文和德文還取得了優等成績,海倫懷着熱切的心情開始了大學生活。1904年6月,經過超乎常人的努力,海倫手捧畢業證書,以優異的成績從拉德克利夫學院畢業。兩年後,她被任命為馬薩諸塞州盲人委員會主席,開始了第一個為盲人服務的具體性社會工作。她每天都接待來訪的盲人,還要回復雪片一樣飛來的信件。後來,她又在全美巡迴演講,為促進實施聾盲人教育計劃和治療計劃而奔波。到了1921年,終於成立了至今仍稱為美國盲人基金會的民間組織。海倫是這個組織的領導人之一,她一直為加強基金會的工作而努力。在海倫的一生中,她始終沒有放下手中的筆,先後完成了14部著作。《我生活的故事》《石牆之歌》《走出黑暗》《樂觀》等,都產生了世界範圍的影響。海倫的最後一部作品是《老師》,她曾為這本書搜集了20年的筆記和信件,而這一切和四分之三的文稿卻都在一場火災中燒毀,連同它們一起燒掉的還有布萊葉盲文圖書室、各國贈送的精巧工藝禮品。海倫痛定思痛,更加堅定了完成它的決心,她不聲不響地坐到了打字機前,開始了又一次艱難的跋涉。10年之後,海倫完成了書稿。她很欣慰,因為這是一部很好的作品,也是一部讓莎莉文為之驕傲的書。1956年11月15日,豎立在美國波金斯盲童學校入口外的一塊匾額上的幕布,由海倫用顫抖的手揭開了,上面寫着:紀念海倫·凱勒和安妮·莎莉文·梅西。這不是一塊普通的匾額,而是為那些在人類文明史上寫下了突出篇章的人們所設立的。的確,海倫把自已的一生獻給了盲人福利和教育事業,贏得了世界輿論的讚揚,聯合國還曾發起“海倫·凱勒”世界運動。1962年6月1日,海倫·凱勒——這位譜寫出人類文明史上輝煌生命讚歌的盲聾學者,在鮮花的包圍中告別了人世。然而,她那不屈不撓的奮鬥精神,她那帶有傳奇色彩的一生,卻永遠載入了史冊,正如著名作家馬克·吐溫所說:“19世紀有兩個奇人,一個是拿破崙,一個是海倫·凱勒。”生命的屬性是愛海倫·凱勒曾說:“忘我就是快樂。因而我要把別人眼睛所看見的光明當做我的太陽,別人耳朵所聽見的音樂當做我的樂曲,別人嘴角的微笑當做我的快樂。”在我讀海倫·凱勒的《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時,一直都想找尋這樣一種感覺,一個黑暗的、無聲的世界是什麼樣的。那裏面一定充滿了恐懼、無助、顫慄,還有讓人發瘋的死寂。晚上在夜深人靜的時候,打開枱燈,品一杯香茗,翻開這本書,便覺得自己被海倫帶入了一個用眼睛無法體會的多彩世界。她是那麼的熱愛生命,那麼懂得用心去觸摸生命,我為之深深震撼。海倫·凱勒——一個生活在黑暗中卻又給人類帶來光明的女性,一個度過了生命的88個春秋,卻熬過了87年無光、無聲、無語的孤獨歲月的柔弱女子。然而,正是這麼一個幽閉在盲聾世界裏的人,用生命的全部力量處處奔走,創建了一家家慈善機構,為殘疾人造福。她不僅用行動證明了人類戰勝生命的勇氣,而且還將自己所經歷的痛苦和幸福記錄下來,給後世以勉勵。我在想,生命是一種多麼有人性的存在物,它如此平凡,平凡到無論魁偉高大或卑瑣微渺之人都擁有它,如此燦爛,令人不敢鄙視,不敢怠慢。在一個無光無聲的寂靜世界裏,海倫的人生是那麼美麗。對於她,我們無法用“同情、不幸”等詞彙來描述,因為她在那個我們認為根本無法活下去的環境下精彩地活着,甚至比我們這些健全的人活得還要精彩。讀一部偉大的著作就是在心靈上與一個偉大的人的一次對話。海倫像一個朋友一樣,向我們傾訴她的經歷,她的思想。一場大病奪去了她的視力和聽力,她驚恐、顫慄,並由此而脾氣暴躁。沙莉文小姐的到來使她重新開始面對生命,成為她“再塑生命的人”,“我覺得有腳步向我走來,以為是母親,我立刻伸出雙手。一個人握住了我的手,把我緊緊地抱在懷中。我似乎能感覺得到,她就是那個來對我啟示世間的真理、給我深切的愛的人——安妮·沙莉文老師”。從此,海倫的人生有了一個新的開始。應該說,海倫的童年是豐富的,親近大自然讓海倫體會到了自然的美妙,她對生命充滿了新奇和希望,碼頭散步、聖誕節波士頓之行使她感到了一個廣闊的世界在腳下鋪開。她用整個身心來感受世界萬物,一刻也閑不住。然而在開始時卻不是如此,因為無法與人進行正常的溝通,她小時候就變得頑劣、任性。她極少微笑。除了她的母親,她對別人的愛撫沒有反應,甚至很不耐煩。直到莎莉文出現,讓其懂得生命的可貴。疫症使人想到人生的問題,想到生命的寶貴及人生的價值觀。在生命未受到威脅時,人們覺得生命是必然的,從未想到過生命的終結……疫症令人人自危:不知這無形的病毒何時吞噬自己的生命!疫症令人感到生命是何等的無把握,是何等的脆弱,原來生與死只是一線之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