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因斯坦――神聖的信仰(1)
愛因斯坦是一個曾經生活過、愛過、思考過、獲得過思想的樂趣的人。他一生求索,尋找他親愛的難以捉摸的上帝的脈搏。他的貢獻已部分地融入到我們生存的物質基底和文化背景;而作為懷有“人是為別人而生存的”崇高信仰的愛因斯坦,他將為每一個人,提供永遠的精神力量。在紛紛擾擾的塵世中,愛因斯坦太需要“孤獨”了。他絕不會陶醉在鮮花和掌聲中。《愛因斯坦傳》的作者賴澤對此深有感觸:“他的聲望並沒有使他的本質的人性發生一點變化。他一直逃避這種聲譽所能帶來的一切的榮華和危險。這種聲譽,從前他感到厭惡,現在依然如此。”另一位愛因斯坦的傳記作者J·伯恩斯坦也說:“每一個人,只要他同愛因斯坦有過真正的交往,那麼在告辭而去時,都會為這個人的高尚品質所感動……在他為科學事業奮鬥的一生中,絲毫沒有那種常有的殘酷競爭的意識,從不爭奪科學上的發明權。而這種意識和爭奪卻常常控制着科學家們,有時甚至毀掉他們的一生。”是的,即使像伽利略、牛頓這些劃時代的大科學家,也無法擺脫名利的誘惑。相比之下,在個人品質上,愛因斯坦確是自然科學家中當之無愧的最光輝、最傑出的代表,他終生棄絕名利,以高尚的人格和可貴的治學精神獻身科學。早在少年時,愛因斯坦就已經深切地意識到大多數人終生無休止地追逐的那些希望和努力都是毫無價值的。財產、虛榮、奢侈的生活——這些世人費盡心機追求的庸俗目標,在他看來是可鄙的。他追求的是真、善、美的人生境界,認為一個人對社會的價值首先取決於他的感情、思想和行動對增進人類利益有多大作用。在《我的世界觀》一文中,他進一步表達了自己的處世思想:“我每天上百次地提醒自己:我的精神生活和物質生活都依靠別人(包括生者和死者)的勞動,我必須儘力以同樣的分量來報償我所領受了的和至今還在領受的東西。我強烈地嚮往着儉樸的生活,並且時常為發覺自己佔用了同胞的過多的勞動而難以忍受。”這就是愛因斯坦,他的信仰,他的箴言,他的人格力量,單純得像透明的水晶,在無限的時空裏永遠放射出眩目的光芒!愛因斯坦的深刻本質藏在他的質樸個性之中;而他科學的本質藏在他的藝術性之中——他對美的非凡感覺。——巴內什·霍夫曼他的聲望並沒有使他的本質的人性發生一點變化。他一直逃避這種聲譽所能帶來的一切的榮華和危險。這種聲譽,從前他感到厭惡,現在依然如此。——《愛因斯坦傳》的作者賴澤每一個人,只要他同愛因斯坦有過真正的交往,那麼在告辭而去時,都會為這個人的高尚品質所感動……在他為科學事業奮鬥的一生中,絲毫沒有那種常有的殘酷競爭的意識,從不爭奪科學上的發明權。而這種意識和爭奪卻常常控制着科學家們,有時甚至毀掉他們的一生。——愛因斯坦的傳記作者伯恩斯坦他最出名的當然是他的相對論,那給他帶來了世界性的聲譽。但伴隨名聲而來的是一種愛因斯坦感到難以理解的盲目崇拜。令他驚訝的是,他成為一種活生生的神話,一個真實的民族英雄。他被人看作一個奇迹,並得到皇室人員、政治家和其他名人的招待,公眾和新聞界把他當做一個電影明星而不是科學家。——巴內什·霍夫曼對於一個畢生努力追求一點真理的人來說,如果他看到有別人真正理解並欣賞自己的工作,那就是最美好的回報了。——愛因斯坦寫給一個美國學生的信1879年3月14日,在德國烏爾姆小城。這一天,我們居住的地球上,有多少生命帶着茫然的神情降生?但歷史註定要把這一天變得無比神聖。倘若茫茫宇宙中果真有無數存在智慧的星球,並在某一天和地球上的人類溝通了文明的信息,他們也會為這一天脫帽致敬。這一天的榮耀,就來自於一個名叫阿爾伯特·愛因斯坦的嬰孩的第一聲啼哭。遺憾的是,人類在經歷偉大瞬間時,又總生不出偉大的感覺。平凡、普通,沒有喧嘩也無激動,愛因斯坦的降生日,最初只不過給他的父母帶來常人的歡樂。愛因斯坦的童年、少年時代,恰逢慕尼黑大發展時期,蓬勃向上的時代精神、開拓進取的人格意志,通過各種渠道,浸潤着小愛因斯坦的心田。小愛因斯坦似乎天生醉心於大自然,他常常瞪着兩隻好奇的眼睛,緊閉雙唇,默默地跟着父母,默默地注視着眼前的自然景色。自然界的美與神秘,一次次衝撞着愛因斯坦的心扉。大自然的靜謐養成愛因斯坦獨自沉思的生活、研究方式,也給了他無窮的靈感、啟迪,給了他排除人世紛繁煩惱的慰藉。1946年,業已67歲的愛因斯坦在《自述》中依然毫無顧忌地說:“當我還是一個相當早熟的少年的時候,我就已經深切地意識到,大多數人終生無休止地追逐的那些希望和努力是毫無價值的。而且,我不久就發現了這種追逐的殘酷,這在當年較之今天是更加精心地用偽善和漂亮的字句掩飾着的。每個人只是因為有個胃,就註定要參與這種追逐。而且,由於參與這種追逐,他的胃是有可能得到滿足的;但是,一個有思想、有感情的人卻不能由此而得到滿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