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多芬――厄運中的大勇者(2)
從1815年冬天起,他的耳朵完全聾了,只能在紙上和人們進行交談。在如此悲苦的深淵裏,貝多芬更加執著於謳歌歡樂。從1793年他在波恩時起就有一個念頭:要把對歡樂的歌唱作為他某一大作品的結局。在《第九交響曲》中,我們可以聽到貝多芬的氣息,他的呼喊節奏,活現出他在田野間奔馳,如醉如狂。激情鼓動,彷彿整個人類向天空張着手臂,大聲疾呼地撲向“歡樂”,把它緊緊地摟在懷裏……真正到來的那一天是1827年3月23日。在貝多芬死去之前,閃電劃破了維也納黃昏的冥冥上空。3月底在維也納聽到轟鳴的雷聲是極為罕見的。就在這時,貝多芬突然睜開了眼睛,抬起右手,久久地凝視着那舉在頭頂上緊握的拳頭,好像在對狂暴的雷鳴閃電疾呼:“我要與你們抗爭!我是個英雄,無畏的英雄!”死神終於來了。1827年3月26日,貝多芬在大風雨和一聲響雷中,咽了最後一口氣。一隻陌生的手替他闔上了眼睛。做一個無愧於“人”的人羅曼·羅蘭在他的《名人傳》引言中有這樣一段話:“我稱為英雄的,不是思想或力量上偉大的人,而只是心靈上偉大的人。……沒有偉大的品德,就沒有偉人,甚至沒有偉大的藝術家、偉大的行動者。有的只是虛無的偶像,只配得上低賤的群眾:時間會把他們統統摧毀。成功和失敗又有什麼?主要是成為偉大,而非顯得偉大。”他將《名人傳》的首席給予堅強與純潔的貝多芬,無疑貝多芬正是一個真正偉大的人。他引用了貝多芬自己的話:“但願不幸的人,看到一個與他同樣不幸的遭難者,不顧自然的阻礙,竭盡所能地成為一個不愧為人的人,而能藉以自慰。”當自己還那麼年輕,生活在我是一首輕快的樂曲,生命之歌在我是大路之歌,雖然實際上是在那樣貧困、動蕩的情況下面。我不懂得真正的痛苦,真正的苦難,真正的鬥爭,真正的歡樂,因而也並沒有真正讀懂貝多芬的痛苦與歡樂,我所感受到的只是那種迫人的激情,那種對於生命的豐滿和崇高的追求。今天我回想了自己的過去,是對自己生活道路的回顧;我也想到了自己目前的思想狀況和生活態度,感到了心的沉重,這是由於知道應該飛得多高,而翅翼無力;同時想起了羅曼·羅蘭在《我所認識的梅森葆》一文中的一句話:我的年輕的兄弟們,讓火燃着!……這也是對我的呼喚么?雖然我早已不復年輕了。羅曼·羅蘭稱貝多芬這個人“曾經在人生的戰場上屢次撐持”他,他的一生不僅僅是受傷而窒息的心靈的一支歌,更是一支震撼心靈的歌,是一聲親切的呼喚,是一道破窗而入的陽光……是這樣一個不幸而堅強的人:在青年時期就開始耳聾了。對於一個以音樂為生命的人,還有什麼比這更不幸的呢?在好幾年中他瞞着人家,避免與人見面,獨自守着這可怕的秘密,獨自承擔著這漫長的酷刑。一直到後來終於隱瞞不住了。他寫信給友人說:“……我得過着凄涼的生活,避開我一切心愛的人,尤其是在這個如此可憐、如此自私的世界上!”“……我簡直痛苦難忍……我時常詛咒我的生命……我卻要和我的命運挑戰,只要可能;但有些時候我竟是上帝最可憐的造物……隱忍!多傷心的棲留所!然而這是我惟一的出路!”是這樣一個“唐突神靈、蔑視天地”的“反抗的化身”,如肖伯納所說的。有人則形容他是獨自生長在無人荒島上而突然被帶到歐洲文明社會來的人。他有所嚮往、追求,而且意識到自己的力量,從不顧及當時社會的習俗、秩序。他無所畏懼,不願苟且,敢說,敢怒,敢哭,敢歌,一切發自自己的內心。他是黑暗中的一道強光,死水中的一股波濤,市儈侏儒中的一個巨人。是這樣一個懷着愛的渴望,對於愛情抱着神聖觀念的人。他不斷地鍾情,如醉如狂地愛着,夢想着幸福,而又不斷地經歷着希望幻滅的悲哀,承受着痛苦的煎熬。他愛得強烈,所以痛苦深切。他的愛是純潔的,這我們可以從《月光奏鳴曲》等為他的情人所寫的樂曲中感受到。他的密友興特勒曾言:“他一生保着童貞,從未有何缺憾需要懺悔。”是這樣一個嚮往着人本身的崇高的人。他說:“竭力為善,愛自由甚於一切,即使為了王座,也永勿欺妄真理。”“除了仁慈以外,我不承認有什麼優越的標誌。”他寫信給他的侄兒說:“……我雖不曾生下你來,但的確撫養過你,而且竭盡所能地培植過你精神的發展,現在我用着有甚於父愛的情愛,從心坎里求你走上善良與正直的惟一的大路。”是這樣一個人,他不把創造美麗動聽的樂曲作為目的,而是堅持要用音樂表現各式各樣的感情。正如肖伯納所指出的,他區別和超過他的前輩亨德爾、巴哈和他的兩位老師海頓、莫扎特之處,在於他那奔騰澎湃的靈魂。而他的靈魂充滿了對人生至善的追求、對苦難的鬥爭和搏擊、對自由和共和的渴望……是這樣一個人,羅曼·羅蘭在傳記的最後這樣概括了他的一生:什麼勝利可和這場勝利相比?波拿巴的哪一場戰爭,奧斯特利茨哪一天的陽光,曾經達到這種超人的努力的光榮?曾經獲得這種心靈從未獲得的凱旋?一個不幸的人,貧窮,殘廢,孤獨,由痛苦造成的人,世界不給他歡樂,他卻創造了歡樂來給予世界!他用他的苦難來鑄成歡樂,好似他用那句豪語來說明的,——那是可以總結他的一生,可以成為一切英勇心靈的箴言的:“用痛苦換來的歡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