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最近我的業務繁忙,工作量之大連我自己都無法相信。一家雜誌社在採訪我的時候告訴我,他們就我去年的工作量做了一個統計,說我僅去年一年出版的書,包括我個人寫的和跟人合著的以及袖珍書在內,共有四十五本。這個數字連我自己都沒有統計過。除此之外,我還要做一份精神科醫生的兼職,在大學裏擔任外聘講師,四處做講演,並運用自己的心理學方面的專業知識和智慧為企業出謀劃策。不了解我的人好像對我都有一種錯覺,以為我特別喜歡工作,擁有出眾的才華。此外,由於我在自己的書里會寫一些好像很了不起的事迹,在對醫學界和教育界進行抨擊時總是言辭激烈、決不手軟,所以有很多人還會覺得我非常桀驁不馴。但實際上我並沒有什麼了不起的,就是一個普通人,一個在當今社會中努力求生存的普通人。自從十年前我放棄了大學附屬醫院助教的職位選擇當一名臨床醫生,七年前又放棄了固定的醫生職業選擇以賣文為生以來,我依然是孑然一身,地位、頭銜這些可以依靠的東西一樣都沒有。於是,要怎麼樣才能夠活下去,即生存問題成為我人生的一大主題。為了提高知名度,一直以來我都是充分地利用自己所能抓到的機會,盡量擴大自己的交際圈,有時候還會違心地接下一些其實並不想做的工作,只為了給今後鋪路。多年努力的結果換來了今天的大好局面,如今我不愁沒有工作可做。另一方面,為了應付巨大的工作量,我不斷地琢磨和提高工作技巧,並將長期摸索出來的經驗總結成文,作為著作出版。在這一點上,我可以說非常精明,決不浪費一點可以利用的資源,“雁過拔毛”的精神在我身上有非常明顯的體現。但是,隨着時間的推移,有很多因素都在發生變化。拿我個人的情況來說,我那些選擇留在大學裏的同事都陸陸續續當上了大學教授,在六十五歲退休以前都擁有穩定的社會地位。我雖然前面過得風光,但年過四十以後體力就會開始走下坡路(值得慶幸的是,我現在還沒有明顯地感覺到),所以對於未來,我非常不安,不知道能不能永遠像年輕時一樣精力充沛,適應高強度的工作。也就是說,我必須好好研究一下四十歲以後的生存技巧問題了。另一方面,我的本職工作是老年精神科醫生。迄今為止,我接觸過很多老年人,也親眼看到過他們卧床不起和變得老年痴獃的慘狀。其中不乏原大學教授,原大企業的總經理以及原國家大臣。通過與他們的接觸,我深深地體會到,在如今的高齡化社會裏,退休以後的生活問題比起退休前要重要得多,因為我們的身邊不乏老年落魄的例子。不管你之前擁有多麼顯赫的地位,一退休就人走茶涼,如果在位期間也沒有贏得部下的愛戴的話,退休就等於失去一切,你只能慢慢朝着痴獃的方向發展。既然我捨棄了大學附屬醫院醫生的安逸職業,選擇了不斷與生活抗爭這條坎坷之路,那麼至少在六十五歲之後,即退休以後的這段時間裏,我要過得比那些留在醫院裏做醫生的同事們過得更好,讓他們反過來能夠羨慕我。這話或許聽起來有些逞強的味道,但這樣想的好處是可以幫我在四十歲以後仍能保持年輕的激情。而且,現在的人活到八十五歲根本沒什麼問題,所以縱然是到了六十五歲才顯出優勢,也還是有很長的一段時間可以享受勝利的果實的。仔細想一下不難發現,如今的時代與我七年前選擇做自由職業者那時候相比已經不同了。如今,生存問題已經成為眾多的同年齡層人所必須面對的問題。就算你沒有走做自由職業者這條路,選擇留在公司里,也不意味着你的生活就有了保障。現在公司已經不再是終身僱用制了,沒有能力的職員隨時都有可能被踢出局,或是被迫調職。對一名普通的公司職員來說,選擇沒有任何保障的自由職業之路已經成為非常現實的問題,這樣一來,就必須思考應該從事怎樣的風險**業才能在當今社會中生存下去。就算是那些能夠平安地挨到退休的人也不能置身事外,他們也要思考退休后的二十多年要如何才能生存下去。所以我才想通過這本書向讀者朋友們介紹一下我所掌握的生存技巧,並與讀者朋友們共同思考怎樣才能在競爭激烈的社會中生存下去的問題。就像我在之前的幾本書里所寫的那樣,所謂生存技巧並不僅僅是一個提高生存能力的問題。比方說會享受生活也是一門非常重要的生存技巧。人生是很漫長的,如果不懂得享受生活,就無法努力到底。四十多歲的人要面對各種各樣的現實問題。在這本書里,我並非居高臨下地就該如何生存下去這一問題進行指導,而是把自己的真實經歷和真實想法擺在讀者面前,讓讀者朋友們自己去分析、思考。所以,從本書的第一章開始,我就會向讀者朋友們介紹我與生存危機抗爭的經歷。或許,這些經歷看起來會有些炫耀的意味,但我真心希望的是讀者朋友們能夠藉此了解我真實的人生,並從中獲得啟發。我這本書言辭坦率,甚至對自己下作的求生方式都毫不掩飾,這是它特色的地方,也是讓編輯們為難的地方。感謝講談社學藝圖書出版部的渡瀨昌彥先生、田坂苑子女士以及自由撰稿人岡田仁志先生,沒有他們辛勤的勞動,本書將無法問世,在此表示深深的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