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長江經安慶往東四十里,江面頓時寬闊起來,波平浪靜。北岸張開一個龍口,形成一脈支流樅川,逶迤向山裡隱去。遇着隰濕之地成湖,從青山中穿過則成溪。那龍口亘古以來吸納長江靈氣,樅川兩岸承受江水滋潤,日光、月華、天風、流雲恩澤,桐木蔥籠,農田肥沃,魚肥米白,便逐漸形成一等富貴之地。密如蛛網的河流終於在一座孤峰獨秀的浮山前停住,隨遇而安,坐地成為白浪滔天的白盪湖。浮山是樅陽境內賞景的佳處,從白盪湖上看去,景色靜幽,宛如浮在水面上,因而得名。山不太高,卻也鍾靈毓秀,令人稱奇的是山上有七十二洞,三十六峰,姿態各異。登上妙高峰,可飽覽山色,也可俯瞰江流。歷代文人雅士歷名山大川,也絕不小覷這座小山,紛紛在此隱居,感受它的靈氣,並作為自己精神的棲息地。山下的四方百姓自明太祖開國后,少於戰亂,休養生息,年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感念上蒼就到山上的廟堂祭天拜地,祈祝來年豐收,香火興盛一時,終年四季,僧尼香客不斷,十分熱鬧。此地還有一個好傳統,老百姓不愁吃穿后,都普遍好讀書,無論窮人富人,所謂家家可以一日無米,不可一日無書。浮山腳下以方姚兩大家族為最,有專門的藏書閣,書籍數以萬計,供子弟閱讀。大家女子不僅習女紅,也工詩詞。即便是鄉野之民,也可看到衣衫襤縷之人荷鋤捧書,牛童伏背讀書,樹蔭下老少談書的絕美景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