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神秘的聖城――耶路撒冷(3)

7. 神秘的聖城――耶路撒冷(3)

另有一次,輪到母親被召見,因為哈拉曠課參加遊行。討厭的女校長對我母親說,現在太過分了,哈拉不守紀律,難以留在學校了。總之,哈拉將被開除。母親的回答尖刻而乾脆:“既然如此,那就讓我兩個孩子都退學吧。”“不行!蘇哈不能退!她是班上最好的學生。”校長說。“嬤嬤,您是要兩個或者一個不要。您既然不要哈拉,姐妹倆就去上其他學校。”馬上既成事實。我離開玫瑰經修道院,轉入聖約瑟夫學校,這是一所男女生混合學校。我母親的美國之行就被佔領土巴勒斯坦人的狀況作了一系列報告會回來之後,我們全家便搬到拉馬拉,更靠近耶路撒冷。聖城與我們多麼近,與我們的心多麼近,聖城是我們巴勒斯坦人地位的象徵。穆斯林的奧馬爾清真寺,基督徒的聖墓大教堂,我從小便知道它們對於全世界千百萬男人和女人意味着什麼。***耶路撒冷……耶路撒冷,這座充滿神秘的城池,既充滿上帝的神秘,也充滿不斷分裂、爭鬥以佔據此城的人們的神秘。就這麼數百平方米卻釀成了多少災難,也帶來了多少歡樂,孕育了由我們宗教所分享的這一信仰的多少啟示。耶路撒冷,你的石頭表現出何等巨大的吸引力。隨着晝去夜來,日起日落,石頭變換顏色,甚至深夜漆黑之中,從奧馬爾大清真寺金頂,月光下仍然閃亮。耶路撒冷是由1540年“輝煌者”蘇里曼興建的城牆圍起來的,不僅是聖城,而且也是平日沸騰的城市。祭祀之城,並非在清冷的裝飾中膜拜,而是與行人、商販的心一起跳動的城市,與薄荷、香料和烤羊肉串交混的香味一起跳動的城市。香氣、目光和噪聲等包圍着你,使你的感官震撼不已;虔誠和異教樂趣混合在一起。今天石牆下的昔日舊牆,依然在同一山丘上、同一位置處興建或摧毀而又重建的城市。若奧馬爾清真寺和阿克薩大清真寺今天已成為伊斯蘭的聖地。十二世紀聖—奧古斯特的議事司鐸和聖殿騎士團僧侶武士把聖地變為防衛堡壘。正是在那裏,希律一世重建了猶太所羅門聖殿。在奧斯曼清真寺下,法國教堂;希律猶太教堂下,羅馬神廟。勝利者都要摧毀它們,以抹掉過去。然而,在耶路撒冷,其實什麼也抹不掉。***我曾喜歡獨自散步在耶路撒冷街頭。我碰上的以色列軍人,與感情外露的人一樣,掩蓋不住朝聖者來朝拜的虔誠。世界上很少有孩子能想像得到的,我卻能天天目睹一個充滿生機的耶路撒冷。當人們從史書中或聖經中發現這個城市,隨後能把它親自走遍,並在提到的地方停下,就會與這個城市本身有着強大的聯繫。星期五受難日,我們參加代表耶穌殉難的盛大行進儀式。我們與身着白裝、手舉蠟燭的小同學一起,由修女和神甫簇擁,齊唱《雅緻》中的讚美歌,自聖母瑪利亞門、雄獅門,經過十字架路,最後進入聖墓大教堂。來自全世界的數千基督教徒,也踩着耶穌的足跡行進。而我們,天天都能那樣做。沿哥格它,我們經過耶穌前往殉難的十四幅畫像禱告處,直到耶穌被釘的十字架和第三天復活的聖墓。我們還經過耶路撒冷最美的教堂之一,聖—安娜教堂及犧牲洗滌池。於是,我們腦海里不禁冒出聖約翰《福音》所說的話:“在這些柱廊下橫卧着大批衰弱的人,瞎子、跛子、殘廢人。”耶穌曾在此完成奇迹之一,治癒麻痹患者。依我看來,這座聖—安娜教堂是個象徵,標誌着在耶路撒冷優先的宗教寬容。它由法蘭克人興建,繼1099年戈德弗羅瓦·德·布榮征服后,他們統治了聖城。約一個世紀后,薩拉丁率領阿拉伯騎士於1192年奪回耶路撒冷,將聖—安娜教堂改為清真寺。1856年克里米亞戰爭之後,耶路撒冷所隸屬的土耳其蘇丹將此清真寺獻給法國政府;法國政府又把該寺轉交白人神甫,以復修為教堂。現在教堂屬法國政府所有,享有治外法權。在耶路撒冷,有好多教堂,好多古迹,數百年來為外國教團所擁有。聖城的特點必須保留下來,這是人類遺產的組成部分。可是,不討論聖城所涉及的政治問題,便不可能提到耶路撒冷。耶路撒冷今天雖為以色列人當做“首都”,但完完全全是在1967年被他們吞併的。終有一天,巴以雙方必須真正商討聖城的地位問題。這是未來和談最棘手的要點之一。無疑有猶太教聖地,而也有伊斯蘭教聖地和基督教聖地。要謀求解決,必須表現出才智。如果希望看到和平永駐,那就務必如此。***1948年首次以阿戰爭和以色列軍隊與阿拉伯軍團鏖戰後,耶路撒冷便一分為二。約旦兼并老城區,至1967年嚴禁任何猶太人朝拜哭牆。據1947年聯合國提出的巴勒斯坦分治計劃,耶路撒冷應該具有國際地位,並成為某種開放城市,委託第三國管理,不由以色列或巴勒斯坦管理。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我的傳奇丈夫阿拉法特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言情穿越 我的傳奇丈夫阿拉法特
上一章下一章

7. 神秘的聖城――耶路撒冷(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