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季風亞洲―一個完整的研究學習單元(4)

引言 季風亞洲―一個完整的研究學習單元(4)

在亞洲農民精心栽培下,亞洲的主要農作物水稻是所有穀類作物中最高產的。

利用特別修建的水田進行灌溉,還有除草、施肥、收割等等,基本上都靠手工。

水稻的原產地大概是東南亞的大陸部分,它首先外傳到鄰近的中國,然後才推廣到印度、朝鮮和日本,到公元頭幾個世紀時已經在亞洲農業中佔了統治地位。

種植水稻要求很高,特別是水,但是,凡能種水稻的地方,就能維持很多人的生活,當然也要僱用很多人。

在較乾燥的地區,如印度北部和中國北部,小麥基本上取代水稻成為主要穀物,不過小麥也能以集約種植而獲得好收成。

更貧瘠的地方則種小米、高粱和大麥。除用於役使如耕田和運輸外,肉用牲畜很少,豬、雞、鴨的飼料也多為腐食。

這是因為,在單位面積土地上,穀類作物提供的食物比放牧牲畜或用農作物飼養牲畜所獲得的食物多得多,大量人口要求單位面積持續提供儘可能多的農產品。

於是,季風亞洲相應地被稱為

“素食文明”,因為它的主要食物是穀類和其他植物(包括品種繁多的蔬菜),肉食品減至最少。

建築物基本上使用木材、茅草、稻稈、麥稈和泥土,金屬只用於製造工具和武器,石頭基本上只用於建造紀念性的宗教或官家建築。

所有這些均說明,季風亞洲是一個基本共同性多於差異性的地區,完全適合作為一個完整的研究和學習單元。

當然,在語言和其他文化特徵上——比如人們過去和現在是如何生活的,他們如何獲取生活資料,他們如何相互影響,他們建立什麼樣的公用機構,他們仍在遵循的基本價值觀念,等等——差異是巨大的,但考慮到地域的遼闊和人口的眾多,考慮到大海和高山的阻隔,考慮到各個文化和社會在成熟之前的發展過程中缺少經常和密切的接觸,那麼季風亞洲各地區之間過去和現在的差異就小到令人吃驚了。

季風亞洲的國家和皇權都是堅實地建立在發展了集約型高效農業的農民基礎和由官員及文人領導並運作的組織完善的社會基礎之上,前者負擔了大部分賦稅並輸送了大量兵員,後者則以其價值觀念為地位低微卻數量龐大的人群所模仿,從而影響少數人通過教育脫穎而出躋身顯赫高層。

多虧亞洲的家庭體制、親屬關係網和基本相同的社會公共機構,鄉村社會在相當程度上能夠自我管理和自我調節,從而構成了維護皇權的重要基礎。

中國南部四川之一景,是季風亞洲很多種稻為主的地區的典型景色。水稻種在精心平整的水田中,水田四周的低矮田埂能夠蓄存並讓水從較高田塊慢慢泄漏到較低田塊,從而使每塊水田得到不斷的灌溉。

隨着作物的生長,水面會提升,但收穫前的幾個星期內要將水排干。平緩的山坡被整理成便於灌溉的很多小塊平地,形成如本圖所示的梯田。

維持這一體系要付出高強度勞動,但獲得高產量的回報。(RMurphey)貿易則遠遠超出了村與村之間的規模,將相距遙遠的大小地區聯繫起來了,在亞洲幾個主要地區之間以及在更大範圍內,甚至實現了跨海貿易。

但直到不久前,除日本外,貿易作為就業手段或財富來源,其重要性從未達到能與農業匹敵。

東亞地區產生了富裕商人,他們支撐了輝煌的城市文化,但除了很少幾個曇花一現的人物外,所有地方的商人都未曾取得政治上的權力或高位。

這些亞洲社會,全都始終由一群知識分子和其他通過某種形式的學習、再加上擁有土地及經營作為萬業根基的高效農業從而躋身顯貴的人士所把持。

在這些方面,亞洲主要文明之間也很少差別。根據這些,我們確實可以認為,雖然季風亞洲面積為歐洲的兩倍,它的語言和民族比歐洲多樣而複雜,它的有記錄的歷史比歐洲更長,但季風亞洲曾經是而且仍然是一個至少能與歐洲並列的文化及歷史單元。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亞洲史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耽美同人 亞洲史
上一章下一章

引言 季風亞洲―一個完整的研究學習單元(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