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者 序(1)
早就感到需要編寫一本亞洲史了,這種需要因相關課程內容的膨脹及選修此課程的學生成倍增加而更為迫切。本書設想的讀者主要是選修亞洲歷史的學生,但對那些攻讀世界史或非西方史的學生亦將有所助益。對大多數人來說,“亞洲”主要指波斯(伊朗)以東和蘇聯以南的地區及其文化,而這也正是本書論述的焦點。地球上這一遼闊而多姿多彩的區域,從公元前3000年前後直到現在,容納了全世界大約一半的人口,它有時被稱為“季風亞洲”,是亞洲的總體上比較溫暖和潮濕的部分,它截然不同於中東地區的沙漠景觀和蘇聯的寒冷地帶。當然,它的溫和氣候造成了它那高密度聚居的大量人口,這又與人口遠為稀少的西亞和北亞形成了鮮明對照。按照上述定義,季風亞洲是從巴基斯坦和阿富汗接壤處的開伯爾山口開始向東延伸,經過印度、東南亞的大陸部分及島嶼,直到中國、朝鮮和日本。季風亞洲的不同地區居住着不同的民族,它們各有其久遠的文化,而且在2000年前或更早都達到了高度發展水平。考慮到這些亞洲文明所經歷的悠久歷史和它們在遠古時就擁有的大量人口,在亞洲生活過的人應該比世界其餘部分的總和還要多。亞洲人及其文化因而代表着全人類歷史中最重要、最豐富、最多彩的篇章。對世界歷史的任何探討必須給予亞洲以顯着地位,當然亞洲史本身也自有其重要的價值。了解亞洲主要文明的一卷本入門書本書可以單獨學習,也可以輔之以每章後面列出的補充讀物或正文中引用過的原著。各章的篇幅相近,全書內容既能作為半年學期或兩個季度學期或全年的教程,也可以作為一門內容更廣的世界史課程的一部分。其引言部分描述了全書框架,並充分說明了用一本書的篇幅講述整個亞洲史的理由,其中介紹了通過比較分析所能獲得的深刻見解,也強調了亞洲所有社會所具有的共同特徵。其後各章講述了每個重要地區或文化的歷史,包括印度、東南亞、中國、朝鮮和日本,並辟有專門一章介紹了幾乎被所有教科書忽略的中亞歷史。第3章對亞洲各類傳統社會的比較分析以及將它們與西方傳統的比較,更是本書的突出特點。第11章敘述近代西方國家開始對偉大亞洲文明傳統發起衝擊,其後各章則越來越多地關注西方的逼壓和亞洲的反應,內容從殖民主義、半殖民主義及掠奪性戰爭,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及亞洲的獨立和革命運動的興起。最後一章考察了20世紀行將結束時亞洲發展所面臨的重大課題,包括它空前高速的經濟增長率,這種高速增長的原因,以及亞洲向當代世界領導地位的攀升。幾乎所有亞洲史教科書都專註於四大文明之一,僅有少數幾本論述了中國和日本之間相互緊密關聯的歷史,有時也略為涉及朝鮮,本書則對後者以及同樣被忽略的越南給予了較多的注意。亞洲四大文明的每一個都有大批專家在研究,這些專家的大多數都不大會偏離自己的主要知識領域很遠。但是,把亞洲史作為一個整體進行研究和學習的理由,對本科學生來說是特彆強有力的,對於專家也不無裨益。本書坦然聲稱崇尚比較分析法,並對每個主要傳統給出一種從其起始直到今天的均衡的歷史。第20章又回過頭來探討有關亞洲的普遍特質和文化的交叉對照這一命題。作為一個整體,本書採用了最新的學術成就,它反映了作者40年涉足亞洲事務及其歷史的職業生涯,其中包括長期居留亞洲進行的研究和觀察。它是為那些對亞洲史毫無背景知識的新學生們撰寫的,它用明晰簡潔的語言向他們介紹亞洲史的主要特徵。重點突出社會和文化史過去20年或更長時期內,歷史著述的一個新特點是越來越重視社會和文化方面并力圖更多地再現普通人的生活。本書對這些問題也給予了特別優先的關注。儘管有關古代亞洲,也和古代其他地方一樣,可資利用的知識很少,本書每一章仍然除重大政治和經濟事件及其進展外,還盡量收集了有關社會、文化動向以及普通人日常生活的內容。另一個特點是介紹了亞洲所有主要宗教(第2章),考察了每一種宗教信仰如何適應並反映使它得以興旺起來的社會狀況。對社會文化發展的強調特別明顯地表現在書中採用的大量照片。幾乎每章都附有的地圖進一步表明了所述事件發生的舞台。本書還有一個特點,那就是反覆強調每一種亞洲文明的地理根據和該文明進步的環境作用。最後,每一章都特別注重了婦女所起作用的演變,既介紹了進入社會高層的婦女的個人作用,也介紹了每一個亞洲社會中婦女地位改變后的集體作用。特寫和原始資料不單是為了使敘述生動,同時也為了實現前述各項目標,本書多數章節都附有該章節所述時代某個城市的市民生活圖,而且特別關注普通人的生活。出於同一目的,也收入一些人物傳記性質的肖像,其中很多是著名婦女肖像,它們同其他肖像一起有助於再現歷史真貌。幾乎每章都有獨立加框的引文,它們出自有關的原始資料,這更加強了讀者似乎身臨其境的參與感,同時也提供了歷史學家用於研究的文獻樣本。最後,除末章外,每章後面列出很多推薦的補充讀物,它們主要選自有關該章內容的最新學術成就,但也有一些經典的或標準的史著,這些補充讀物通常都反映了不同的學術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