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清海鎮大使(11)

第二章 清海鎮大使(11)

重新昌盛的惟一道路只有貿易,興德大王通過張保皋清楚地意識到了這一點。

興德大王對貿易的重視程度,從他的陵碑斷石上可以得到驗證:貿易之人間。

通過現在保留在慶州博物館的珍貴資料——興德大王陵碑斷石,後人可以看出興德大王重新振興新羅國運的決心。他打算通過民間的個人貿易,而非國與國之間的國家貿易將他的決心付諸實踐。海神張保皋的誕生,正是源於興德大王的這種興國理想。

興德大王希望通過張保皋建立貿易之人間,不過他沒有親眼目睹自己的理想實現。因為這之後八年,即公元836年興德大王駕崩了。

如今,慶州市仍留存着興德大王與定穆王后合葬在一起的陵墓。

張保皋離開王都薩拉伯爾後,從迎日灣上船,無限榮光地回到故鄉完島。這是張保皋離開家鄉二十年後第一次回到故鄉。二十歲時他只身前往中國;四十歲時,他卻被興德大王封為清海鎮大使回到故鄉。

有人說,江山十年一變。那麼已經過了二十年,江山已經變化兩次了,不過,山還是那座山,海仍是那片海。

張保皋首先率駱金、張弁、張建榮、李順行等登上完島的周山。他們都是張保皋在唐朝武寧軍擔任軍中小將時跟隨他的驍將,曾經與張保皋同甘苦共患難,只要張保皋說一句話,他們便赴湯蹈火,在所不辭。

完島是韓國第六大島,完島的周山高644米,當時是一座叫做杜其峰(音譯)的無名山。

張保皋和部下登上杜其峰俯瞰,山下一望無際的大海和一座座島嶼盡收眼底。張保皋所站的位置在一個叫做相女岩(音譯)的岩壁之下。岩壁之間,清澈的泉水潺潺流淌,是明堂之明堂。山下是廣闊無垠的大海,山後高聳的岩壁形成一道天然屏障。這裏依山傍海,風光秀麗。

張保皋下令,在自己所站的位置建一座寺院。張保皋被興德大王封為清海鎮大使,回到故鄉完島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在周山杜其峰選定了建造寺院的位置,並為這坐寺院起名為觀音寺。

這是出於張保皋獨特的佛教思想。張保皋曾經在中國赤山建造了一座叫做法華院的寺院,由其手下的張榮和崔勛等三人經營。法華院有常駐僧人二十四名,比丘尼兩名,老婦三名等一共二十九人。根據圓仁的日記記載,從公元839年11月16日起到次年1月15日,每天都有四十人燒香拜佛。而最後兩天,竟有數百名新羅人參加了按照新羅風俗和新羅語言舉行的廟會。

這不僅是因為張保皋自己是虔誠的佛教信徒,而且還為了團結生活在唐朝的新羅人,這是張保皋借用佛教的力量而組織新羅人的獨特手段。因此,張保皋回到完島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在杜其峰相女岩建築觀音寺,並把山名改為象皇山,張保皋命名的這座山現在仍叫象皇山。

象皇山,張保皋把建造觀音寺的山命名為象皇山有一定的由來。

在佛教中,張保皋尤其迷戀觀音思想。

關於觀世音菩薩有一段這樣的故事:佛主**時,法華經第二十五品弟子無盡意菩薩問佛主:“世尊,觀世音菩薩為什麼叫觀世音呢?”

佛主答道:“善男,如果有數萬千眾生遭受苦難,向觀世音菩薩求救,觀世音菩薩能聽到每個人的聲音,並幫助他們擺脫苦難。”

佛主繼續說道:“萬千眾生,為了尋找金銀、瑪瑙、珊瑚、琥珀等珍寶來到大海,如果船遇到颱風而駛向羅剎鬼國,哪怕只有一個人向觀世音菩薩求助,所有人都會擺脫苦難,因此叫觀世音。”

由此可見,觀世音是乘船人的守護神,佛還說:“即使三千世界全是盜賊,如果有一個商主率領其他商人,帶着貴重寶物鋌而走險,只要他呼叫觀世音菩薩的名字,便能從盜賊的包圍中擺脫出來。”因此,觀世音也被看作是商人的守護神。

張保皋領導新羅船隊時,不僅是一個大船主,也是一個大商人,自然十分崇拜觀世音菩薩。

因此,他首先在清海鎮建造了觀音寺,並把建造觀音寺的山命名象皇山,這是借用了觀音菩薩在唐朝的道場——普陀山的象皇山,由此可窺探到張保皋要把清海鎮變成受觀世音菩薩保護的理想之國和佛頂之土的決心。

這之後,張保皋來到海邊。時隔二十年了,故鄉的海依然如故。

海邊潮來潮湧,但仍可以看到一個小島。那個小島叫助音島,是張保皋小時候經常玩耍的地方。落潮時陸地顯露,人可以走過去;漲潮時,則要坐船或游泳才能跨過去。但是,張保皋不坐船,也不游泳也能到那個小島,因為他可以在海里不呼吸地行走,據說他可以這樣在海里走五十里。

現在正是落潮的時候,張保皋率部下向助音島走去。小島只有三萬八千坪,但是它卻在古今

[返]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一代巨商的宦海沉浮:王道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言情穿越 一代巨商的宦海沉浮:王道
上一章下一章

第二章 清海鎮大使(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