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貧也樂道(1)
人生在世,只要真實地活着,就不可避免地會圍繞自己所追求的目標去活動,仕逐勢,將求勝,農赴時,商趨利,如此等等,不一而足。然而,由於“天時、地利、人和”諸種因素的牽扯,有的人經過努力獲得成功,攫取了權力、地位和財富,有的人通過勤勞刻苦、奮鬥不息卻未能成功,無權無錢,經濟緊張,衣食不周,在物質生活方面,困苦多多。面臨貧困考驗,在清貧低賤的處境中,千萬別忘了講求“浩然之氣”,胸懷正氣,充滿豪氣,保持高尚的氣節和志氣。在世界文明史中,中華民族就是一個有着浩然正氣而又具有錚錚鐵骨的民族。縱觀其上下五千年歷史,無不銘刻着先哲和民族英雄們或在艱難困苦、或在窮困潦倒中,為著實現時代理想和自身的宏大志向而撼天地、泣鬼神、警後人的足音與吶喊。這裏,僅列舉數則,以激勵讀者諸君。屈原:“吾將上下而求索,雖九死其猶未悔。”蘇武:“不負國,杖漢節牧羊。”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另外,孟子曾經這樣說:“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也。”孟子的這一段話,可以說是千古不朽的金玉良言。人生貧困、不得志之際,作為“大丈夫”,不僅要安於粗茶淡飯的生活,而且要保持樂觀向上的良好心態,胸懷正氣,艱忍不拔,奮發努力,才有出頭之日,這就是人生所應有的一點精神。這點精神非同小可,它包括人的氣質和氣節,也包括人的本性和志向。“學會在貧窮中樂道,就能獨享人生成就事業的美景。”這是哲人王爾德的一句名言。要徹底闡述清楚這句話,需要整整一本書。但是,我們都有許多事情要做,因而只能用最簡潔的筆法來陳述明白,這就無異於用最少的文字給予別人更多的東西。作者下筆,何嘗不難!中國傳統社會,歷來主張並強調安貧樂道,而只有安心於在貧窮中樂道,才能搞成一番事業或偉業。古人云:“造物之心,以貧試士。”造物,就是造物主。這個造物主即西方人心中的上帝,東方人心中的老天爺。士,是先秦特有的一個階層,處於這個階層的人,一般都有遠大的抱負,並有淵博的學識和才幹。雖說他們的身份高於平民,又不乏知識本領,但無權無錢,要想干點事業,談何容易!他們要想改造社會,要想為國家做一番偉大事業,就必須堅忍不拔,無所畏懼。在跋涉的長途中,如果遇到荊棘,便要有岩石的意志;如果遇到沙漠,便要有駱駝的耐力。所以說,作為這個特有階層中的“士”,是以擁有安貧樂道的精神為人生前提的,舍此不可能有所作為,更談不上把自己的理想變為美麗的花朵。孔子為了推行自己理想中的“道”,在貧困中帶着弟子們周遊列國,遭受了許多苦難。孟子為了推行其道,也和孔子一樣,吃了不少苦頭。屈原了為替楚國爭雄,進而統一天下,曾提出在內實行政治改革,勵精圖強,在外聯合齊國,抗擊秦國,但遭到楚懷王的反對,被迫流離,悲苦不堪,卻依然懷着一顆憂國憂民的心以及振興國家的願望到處奔走呼號,並寫下了流芳百世的不朽傑作《離騷》。由此可見,“士”這個階層要講究安貧樂道,實踐安貧樂道。惟有安於在貧窮中樂道,潛心研究學問,幹事業,拚命去爭取成功,才有可能從困難中創造奇偉,否則一事無成。人不怕物質貧困,可怕的是精神貧困。也許你暫時什麼都沒有,但只要你精神富有,始終保持積極樂觀、奮發向上的心態,那麼,你就是這個世界上最富有的人!因此,請你務必謹記:一個人只要精神不倒,貧困是很難打倒他的。“民無恆產,因無恆心。不以其道得知,速寄禍於千金。”上面兩句話,出於我國戰國中期思想家孟軻之口。他創立的思想學說,被後人把他與孔子學說並稱“孔孟之道”。孟軻這句近似哲理的警句,也是孔子及古代哲人一直思考、多次提出的見解。其意是說:貧窮百姓沒有恆定的產業,是因為沒有恆定的心思、長久的打算。所謂恆定的產業,應當是土地、作坊之類,足以安身立命安居樂業。所謂恆心,就是怎樣經營,怎樣發展生產的長久打算,要按照這恆心堅持做下去。即使開始貧窮,也會逐漸富裕。這屬於正常的致富途徑。如果不按正當途徑獲得錢財,就會遭來禍患,得到千斤大財,只不過使意想不到的災禍來得更快而已。的確,一個人在他恆心定下以後,如果他生產經營搞得好,又有恆心堅持做下去,那麼,他就會漸漸變得富裕起來。古人說:“君子愛財,取之有道”,“聚集財富,功在勞作”等,都是講的這個道理。有堅定恆心,善經營,喜勞作,是致富之道,因此也就可以使你富起來。你如果有真智慧,又真有恆心,則無異於給自己打開了進入金屋之門,最終是可以獲得金果子的。在現實生活中,有一些人在金錢**不能滿足望洋興嘆之後,他們由心理失衡變成很不安分了,或去貪污受賄,或去挪用公款,或去詐騙搶劫,或去綁架販毒,其種種行為,已衝破了道德和法律的臨界限,那是非常可恥可悲的。這種可恥可悲的罪惡行徑,似乎比什麼年代都來得迅猛、集中、典型,甚至讓人們來不及驚訝。這裏,不妨扼要介紹兩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