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袍下的心事(1)
《花樣年華》還有一個好看的大賣點,那就是張曼玉在影片中不斷變換的旗袍。張曼玉的旗袍、卧室的花壁紙、旅館走廊的艷紅窗帘——這一切都讓《花樣年華》成為一部色彩華麗飽滿的電影。可王家衛說他從不關心色彩問題,因為他有一個很棒的美術指導張叔平,這些事情就交給他去發揮。“張叔平弄出衣服、場景,而演員嘗試各種表演的可能,每個人都發揮他自己的想法,由我來總結”,這是王家衛對於導演任務的界定。《花樣年華》在服裝花色和場景陳設上是不避俗麗的。例如蘇麗珍的一件綠葉配藍紅紫色花的旗袍,還有旅館長廊上的艷紅窗幔,簡直不能想像放在其他地方或做成另種衣服會有多麼駭人的效果,不知道張叔平在使用的時候有沒有一點猶豫掙扎,總之他理所當然地用了,居然顯得那麼醒目卻穩妥;甚至擺明了是要“玩”一下,但玩得真好!相對於梁朝偉在戲裏僅有的3套西裝,張曼玉的26件旗袍真可謂是滿園春色。60年代女子固然不會除了旗袍沒有別的選擇,像《阿飛正傳》的蘇麗珍和咪咪,就是洋裝、衫裙居家過日子,不過《花樣年華》的蘇麗珍是已婚的職業婦女,在船務公司擔任秘書,穿着既要光鮮亮眼,又要得體大方,旗袍似乎是首選。加上旗袍纖細合度的剪裁,令張曼玉勻稱的身材顯得更為玲瓏有致,走起路來搖曳生姿。特別是王家衛從她的背部運用慢動作鏡頭,更展現出女性獨有的美感,每次出現都艷驚四座。像蘇麗珍這樣一位冷香端凝的女子,從頭到尾都被26件花團錦簇的旗袍密密實實地包裹着,卻不知道穿在身上的是自己**裸的秘密與深情。美術指導張叔平就如此精準地設計了《花樣年華》,設計了周慕雲和蘇麗珍——與其說是他重現了60年代,不如說是他營造了某種疑似60年代的氛圍。讓人物置身其間,擦肩而過也好,曖昧試探也好,又或者動情、壓抑、掙扎、感傷,都令人死心塌地相信:這些果真就是60年代的人與事。張曼玉在《花樣年華》中以旗袍凸顯東方女性美態,令人讚嘆不已。張叔平這次拿出自己珍藏多年的高級布料,再說服一批年逾七十、早已退休的上海老師傅破例出山操刀,才好不容易製作出這些專為張曼玉量身定做、美得令人讚歎的旗袍。天衣無縫的手藝與布料同樣珍貴。為了設計這些旗袍的樣式,王家衛和張叔平還特別足足看了7部四五十年代的經典時裝電影《春蕾》、《長相思》、《歌女之歌》等片,剪了近三百個片段,都是女星穿旗袍的特寫。回想起拍《花樣年華》時,每次上戲都要花5個鐘頭化妝,張曼玉笑着說,“我最開始時恨死了穿旗袍!”張曼玉在《花樣年華》裏的一套套設計別緻的貼身旗袍確實美得活像是復古時裝表演,可張曼玉也被張叔平整慘了,為美麗付出了很大的代價:“我每天花5小時梳妝,作懷舊造型很辛苦,穿上細高跟鞋尤其痛苦。我一拍戲就想罵王家衛,罵完了又忘了。我起初難以適應片中的髮型、化妝和服裝。但9個月過去后,我便覺得這很自然。時間幫了我很大的忙。”對於《花樣年華》中為什麼要換那麼多套服裝,張曼玉說:“最開始我是不知情的。戲一直都拍不完,又不時停拍,有些景又是后加的,原有的衣服又不合適,於是又挑合適的布再做,就這樣愈做愈多了。我起初怕像時裝表演,觀眾會看衣服多過看戲,但後來我才明白,要不是這批衣服,觀眾就看不齣戲中時間的流程了。因為戲取景都是在屋內,或者上下樓梯之類,很少有外景。如果我不換衣服,觀眾就會混淆了。”“穿旗袍加高跟鞋,感覺很累很苦,但是到後來再回頭看,原來又是那麼的美。”談起片中旗袍,張曼玉說剛開始穿旗袍很辛苦,不過時間久了,她覺得旗袍特有女人味,所以還挺享受的。正是這些旗袍幫她找到了60年代上海女人的感覺和味道。不過,在她的理解中,這些美不勝收的旗袍又代表另一層意思:“戲裏的我是個理想主義者,想做個好老婆、好秘書、好鄰居,所以內向又遮遮掩掩,總想穿得美一些,用外表的美去遮掩內心的事。”“這樣用戲服去局限一個角色,你以前試過嗎?”“以前試過,但這次的感受最強烈。阮玲玉是歷史上出現過的真人,而且是只穿旗袍的,所以一定要穿。但蘇麗珍只是一個平凡的女人。其實她穿什麼都可以,只不過張叔平想拍一部全旗袍的戲而已。因為旗袍這種傳統服裝含蓄又帶有一絲挑逗的美感,在戲中能被表現得很唯美。”影片拍了那麼久,張曼玉也漸漸迷上了那些美麗的旗袍,想留下來作紀念。而王家衛也曾答應她會留一至兩套供她作留念之用。但影片拍了那麼久,後來想找一件完整的都很難,所以張曼玉想留旗袍作紀念的願望也沒有實現。“她在戲中強壓凄涼的內斂演技精彩動人,與梁朝偉產生的化學效應使影片增色不少。”“……剎那間談話止住,目光聚焦在這位年輕女子身上。她昂首前行,微微笑着,賞心悅目。她那熟悉的面孔,熟悉的步伐,讓我們忘了一切,無藥可救。”法國《電影手冊》雜誌這樣形容她。“《花樣年華》裏細膩的表演體現了張曼玉大牌國際影星的藝術水準,26件頻頻輪換的旗袍秀把60年代的韻味推向極至。蘇麗珍的高貴、優雅、哀怨,張曼玉演來更是舉重若輕,不留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