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花兒開在春風裏(圖)
甜蜜蜜,你笑得甜蜜蜜,就像花兒開在春風裏,開在春風裏……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凡是有華人居住的地方,大街小巷總飄蕩着鄧麗君的歌聲,歌聲憂傷、溫柔、浪漫,讓人很容易想到永恆的愛情。陳可辛在《甜蜜蜜》中就糅和了這兩點,加上張曼玉和黎明突破自我的表演,給每一個看過這部影片的中國人以情感的凈化。這部片子一棄過往香港電影人的華麗包裝,走比較寫實的路線,格調反而來得更自然清新。黎明、張曼玉首次聯手主演,《甜蜜蜜》也成為張曼玉表演生涯的又一個裏程碑。陳可辛的這部影片恰到好處地抓住了97香港回歸的主題,同時也抓住了香港千千萬萬顆大陸移民的心。委婉動人的故事、本色自然的表演得到了香港觀眾的認同,使之成為97香港影壇最為清新可人的一部作品。“對於許多中國人而言,香港從來不是終點,”陳可辛說。中國人幾百年來跑來跑去,香港就是中國人跑來跑去的一個中途站。劇中鄧麗君的形象、歌聲不時出現,“流離”的象徵意義也非常明顯,這位紅遍亞洲的歌星,在台灣出生,一路紅到香港、大陸,後來在日本成為國際巨星,在台灣、香港都有家,在法國住過,最後卻死於泰國旅遊途中。《甜蜜蜜》的時間從1985年貫穿到1995年,是陳可辛眼中“香港最好的十年”。“一直就想拍個移民題材的故事來反映香港人‘無根的狀態’”。他說,“電影描述了十年內香港發生的諸多大事,如1987年香港股票大跌、1995年鄧麗君去世,觀眾看電影時會回想到那一天的感覺,和戲裏人物產生一種共鳴。”也許陳可辛不喜歡那種充滿不確定的恐怖與悲哀,於是他以鄧麗君的歌作為線索“在哪裏,在哪裏見過你。”他特別設計了一個巧妙的結尾,告訴觀眾小軍與李翹早就有緣。這種冥冥中的安排可能會使信命的中國人稍稍心安,活得更有理由,更踏實。在《甜蜜蜜》中,黎明飾演的黎小軍與他本身從北京來香港的背景雷同。這可能是黎明放下包袱動容真摯力演的內在原因。久休復出的張曼玉洗盡鉛華,演技醇熟流暢,不失柏林影后風範。特別是在最後美國偶遇的那場戲中,她的臉部足有半分鐘毫無表情,就這麼深深地望着對方,但十年的愛恨離合分明就在她略微顫抖的臉龐上輕輕掠過。最後她笑了,那麼自然,眼中閃着淚光,她知道:一切都不用解釋,一切會重新開始。沒有語言,只有背景音樂《甜蜜蜜》的長吟;沒有動作,只有四目悲歡交織的相纏,而這一切盡在不言中。提起自己接演《甜蜜蜜》的原因,張曼玉說:“其實我從來不挑電影的類型,也不一定要拍嚴肅或藝術性高的電影。這可能是大家對我的錯覺。我考慮的只是劇本的好壞,而不是什麼類型,或是否會參加影展拿獎這類問題。只要劇本好合理,瘋狂大喜劇我也一樣會接拍。劇本只要有得發揮,不要拍出來連自己也覺得尷尬其實已經可以了。還有就是,拍一部電影主要是拍得開心,製作過程中大家相處得愉快也是一些很好的經驗與體驗,所以對《甜蜜蜜》,若說有什麼期望,也許是希望看到我演的這個角色有新鮮感。《甜蜜蜜》雖然用的是舊路數,但陳可辛的處理方法不同,回想起來自己從未演過這類角色,這對我來說是非常新鮮的。”對於《甜蜜蜜》中李翹這個角色,張曼玉有自己的理解:“她是一個上海來的女子,對香港有一定的憧憬。到了香港后,她一直希望向上爬,什麼都嘗試搏到盡。但她又不算是貪心那種人,只是她有很多幻想,大家可以說她很努力,其實她是有點無知,什麼都‘死撐’。例如她不承認自己是內地到香港的人。金錢也許不是她真正想要得到的東西,但金錢卻是她心目中成功的標誌。片中的她其實自知早已愛上小軍,但就是不甘心老遠從內地到香港還是找回一個沒有錢的內地人,所以李翹自動疏遠他,走自己的路。十年裏得過也失過,但最終她承認了這份感情。我覺得李翹歸根到底是一個感性的人,也是一個蠢人。但是我會讓人看到她人性的甜蜜與溫暖,讓人看到生活不是醜惡的。”一個長達十年的故事要濃縮在一個半小時的電影裏,導演必須在某些地方集中注意力。這對導演是一種挑戰,張曼玉對此非常理解。“Peter(陳可辛)有他自己的夢想。從前他喜歡童話式的鋪排,今天仍然有這點童心。不過他在電影技巧方面肯定成熟了,也樹立了他自己的風格。不過在彼此的溝通上,我覺得現在的他比較合理。”張曼玉說。說起這次和“電影人”公司合作的感受,張曼玉說:“很簡單就可形容,‘電影人’充滿童真心態,一切都很輕鬆,他們有幽默感。他們是一個好的團隊,感覺上很像個家,一個溫暖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