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之聲》
離莫扎特故居不遠的地方,是薩爾斯堡中心花園。花園被分割成幾個形狀規矩的綠色方格。園裏的花,奼紫嫣紅,搭配合宜,是歐洲園林的精緻與一絲不苟。中央是音樂噴泉,噴泉正對着薩爾斯堡市政廳,這就是著名的施特勞斯公園(SchlossMirabell),電影《音樂之聲》的許多外景選自這裏。花園靠近薩爾斯河(Salzach)一側有幾排寬大的米色階梯,向上走,再回頭看,俯視可見花園,仰視可見薩爾斯城堡,平視,整個城市的精華盡收眼底。階梯被兩扇黑色的鐵門把守,門上挽着繁複的鐵花。突然想起,電影《音樂之聲》中,瑪麗亞就是在這裏帶着七個孩子一起唱Do-Re-Mi。這樣的景象,這樣的影片,勾出我的幾段回憶。上世紀80年代末的天津,電視上有一檔非常火爆的綜藝節目叫《點播文藝》。主持人叫蘇菲,這名字容易讓人想到一本關於哲學的科普讀物或者一個光艷四射的法國影星。被點播的文藝外延很廣,侯寶林的相聲,關牧村的歌曲,宋丹丹的小品,班尼黑爾的滑稽劇都在其中。節目每周四播出,全家都會守着電視準時收看。遇到特別好的節目,還會用當時最先進的卡帶錄像機錄下來反覆看。在那個時代,還沒什麼中央三,MTV或者ChannelV,也就自然沒有音樂電視。一般被點播的歌曲總是以兩種形式播出,一種是晚會的現場版錄像,比如84年春節晚會張明敏的《我的中國心》就曾以令人討厭的次數反覆播出。還有就是電影插曲,這又以《音樂之聲》為代表。這部電影裏好聽的歌太多,這期播“雪絨花”,下下期可能就是“牧羊人之歌”,然後再過幾個星期,觀眾們又可以聽到熟悉的“Do-Re-Mi”。這檔節目火了幾年。後來因為蘇菲姐姐發福,不再適合做娛樂節目主播,就仿效倪萍阿姨,做了幾次訪談節目,收視率大跌后,也就黯然離場,從台前轉到幕後。大一的時候,班上流行《瘋狂英語》。每人都要買幾冊。《瘋狂英語》開頭幾期做的的確不錯,看得出李陽下了很大功夫。那時候兩盤瘋狂英語的磁帶能在隨身聽里翻來覆去滾上幾個星期。每期《瘋狂英語》總是以一首小詩開頭,然後是電影原聲故事,再然後是名人名言或總統演講,最後以一首好聽的英文歌曲結束。記得有一期的電影原聲故事就是《音樂之聲》。十幾分鐘的電影錄音剪輯濃縮了所有主要情節。有一幕是瑪莉婭把窗帘撕下給孩子們做衣服,這事後來被孩子們的父親——教條刻板的上校知道,他喝斥她,她據理力爭,然後憤然出走。這些情節還是我後來一邊看書一邊查字典再聽錄音時才完全弄明白的,第一遍聽只覺得恐怖——她們說話語速太快,竟連一個單詞都沒聽懂。不過這份刺激倒是讓我發奮圖強狂學了好一陣英語。大三的時候,日子過得清閑。那時我已考完托福,也不經常上課,每天除了吃喝玩樂就是玩樂吃喝。早晨起床后要去跑步,然後晃蕩一下,看看閑書,就去吃中飯,然後睡午覺,下午上網,晚上看電影。看電影可以去天大的小禮堂,通常是兩場連映,但不是天天都放。另外就是到南開的新圖書館。新圖四樓有個視聽室,小小的房間昏暗逼仄,不超過十排的電鍍椅子參差不齊的任意擺放。好在影片放映效果不錯,環繞的音響設施跟正規影院比起來也毫不遜色。我第一次完整的看《音樂之聲》,就是在這個地方。直到現在,我仍能清晰地記得影片的開場鏡頭。字幕結束后影片開始,鏡頭從幽藍的湖水轉到大片綠色的草地,這是阿爾卑斯山脈奧地利的一側,這裏的山峰已經不再雄奇險峻,舒緩得讓人只想在上邊奔跑。遠處,修女瑪莉婭一手拎着皮箱,一手拎着提琴,奔跑着出現在鏡頭裏,然後她開始歌唱......幾段從前的回憶,沒有什麼主題,因為一部電影,一點一點想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