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在哈金森工廠(1)
1921年4月23日,父親離開了克魯梭的施奈德工廠,來到了巴黎。
父親這時已經失學,又已失工,家中帶來的錢已經用光,工作一時又找不到,於是,他只好一邊向華法教育會領取救濟金,一邊等待繼續做工的機會。
中國留法勤工儉學生就讀過的蒙塔爾紀男子公學
根據法國國家檔案記載,父親從5月到10月的五個月中間,一直領取每天五個法郎的救濟金。他領救濟金時所用的登記號是236號。
9月,法國政府決定停止發放給予中國留法勤工儉學生的生活維持費。10月,父親和其他學生一樣,已經毫無生活來源,面臨生活絕境。
也許是天無絕人之路,在巴黎第十區的運河邊上,有一家專門製作扇子和紙花的香布朗工廠(Chambrelent),正要招收一批工人。於是,父親、他的叔叔鄧紹聖和其他學生,共105名,於1921年10月22日進入這家小小的工廠,父親的編號是二三八。兩個星期後,也就是11月4日,工廠的一批定貨做完了,父親和他的同學們便遭解僱。他們又失業了。
父親曾經說過,他在法國做過各種各樣的工作,而且都是雜工。他這次失業以後,一定是四處努力尋找工作,也可能間或干過一些臨時性的雜工。這種沒有着落的不穩定的狀況持續了三個多月,直到1922年2月,他重新找到一份工作,就是在蒙達尼附近的哈金森橡膠工廠。
蒙達尼(Montargis),在巴黎以南,是盧瓦雷省的一個小城鎮。這座城鎮中世紀時是法國王室的一個居住地,到了19世紀已有13000多人口,工業、商業、交通運輸和文化教育都很發達。在蒙達尼的旁邊有一個名叫夏萊特(Chalette)的小市鎮,只有3000居民,但這裏有一家老字號的哈金森工廠(Hutchinson),專門生產各類橡膠產品。
父親在哈金森橡膠工廠的檔案卡,上面有人事部的附註:辭職不幹,不再僱用。
1922年2月13日,鄧希賢在夏萊特市政府的外國人登記簿中進行了登記,他寫明了父母名氏和出生年月,註明來這裏以前的地址是“拉加雷納科隆市(LaCarenne-Colombe),德拉普安特街39號”(39,rueDelaPointe),身份卡上的編號是1250394。
2月14日,父親進入哈金森工廠,工號為5370。
在這裏,父親度過了一段較為穩定的做工生活,並在這裏,開始了他生命中的一個巨大的轉折點。
父親在哈金森工廠被分配到製鞋車間工作,製作防雨用的套鞋。他們每日工作10小時,星期六作半天,即每周工作54小時。新工人實行計時工資,每小時工資學徒期為一法郎,以後逐步增加,熟練后就實行計件工資。這種工作屬於輕體力勞動,但要節奏快,適合心靈手巧的人干。鄭超麟也曾在這家工廠做工。我去採訪他時,他對我講,他一天只能做十雙鞋,而我的父親則可以做二十多雙。像父親這樣工作,一天大約可以掙得十五六個法郎。
1988年我去法國進行一個項目考察時,曾到蒙達尼去了一下,在工廠人員的陪同下,我參觀了哈金森工廠。這個工廠今天仍舊是橡膠製品企業,擁有9000多名職工,在寬敞的庭院右邊,父親當年做工的廠房仍然完好無缺。現在這裏樓上作為倉庫,樓下也堆滿了什物,已不再作為車間使用。這個廠房高大明亮,可想而知比克魯梭的施奈德鋼廠的工作條件要好得多。工廠的陪同人員告訴我,這個工廠一百年前曾經失火,後來由法國著名的建築設計家古斯塔夫·艾菲爾設計了這個廠房。就像艾菲爾設計的舉世聞名的巴黎鐵塔一樣,這個廠房也是由鋼鐵結構建造而成,據說在當時是世界上第一個金屬結構的廠房。回國后我問過父親,你當年做工的廠房是艾菲爾設計的,你知道嗎?父親還真的不曾知曉。
據和父親當時在一起做工的鄭超麟回憶,在離工廠五分鐘路程的一個小樹林中,工廠撥出一個木棚,內有四十多個鋪位,專門為中國勤工儉學學生居住。我去法國的時候,工廠的人告訴我,這個木棚早已拆掉了,但我可以想像得出它當年那種簡陋的樣子。當時住在這裏的學生們搭夥做飯,推舉兩個人作廚師,大家照工廠計時制給他們支付工資,伙食賬目公開,每人每日伙食費約三個法郎。早晨咖啡麵包,午、晚兩餐都有肉吃。房子不需付租金,因而算起來,像鄭超麟這樣的計時工,每月可剩餘一百多法郎。而像父親他們那樣的計件工,便可以剩餘大約二百多個法郎。
當時在木棚中一同居住的,有鄭超麟、汪澤楷、李慰農、尹寬等人,最多的是安徽人。1922年6月9日以後,王若飛和他的舅父黃齊生老先生也來到蒙達尼的哈金森工廠做工,也住到了這個木棚里,他和父親從此相識。此後,他和父親相交甚深,戰爭年代還曾互贈照片,作為留念。他送父親的照片,一直存放在我們的家庭影集之中,“文化大革命”中被抄家沒收后遺失。
父親在哈金森工廠做工時,於8月度過了他的18歲生日。那時的他生活已有着落,工作也不像在克魯梭時那樣沉重,因此大概生活得比較輕鬆。鄭超麟和他同住一個木棚,他回憶道:“晚飯後至睡覺時間有二小時至三小時可以利用。此時木棚里很熱鬧,看書的人很少,甚至沒有,大家閑談、開玩笑、相罵,幸而沒有相打的。有個四川小孩子,矮矮的,胖胖的,只有18歲,每日這個時候總是跳跳蹦蹦,走到這一角同人說笑話,又走到那一角找人開玩笑。”
[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