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亞浪潮

東亞浪潮

上述文章有一個最顯著的缺陷,它沒有看到一股由普通常識和自信心構成的浪潮,這股浪潮對東亞形成了巨大的衝擊,也正是東亞經濟發展的根本推動力。過去的一二十年,亞洲人經歷了一次廣泛的心理變革,今天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他們的先輩花了幾個世紀的時間試圖跨進現代社會,但都以失敗告終,他們已經無法承受再次失敗。現在,他們成功的轉折點到來了。為什麼要將時間浪費在微不足道的地區爭端和歷史爭論之中呢?歐洲人或北美人無法理解亞洲人頭腦中的這次重要變革,因為他們無法真正了解亞洲人的思想。他們的思想從未受到殖民主義的束縛。他們在潛意識裏決不會認為自己的種族也許是第二流的,永遠趕不上那些是最優秀的種族。然而今天更多的東亞人卻意識到,即使他們的社會發展和文明程度不比其他地區更優秀,但至少是平分秋色。這種想法刺激了他們自信心的加速膨脹。由於東亞人意識到他們用於趕超發達國家的時間已經十分緊迫,所以他們的信心得到了更有力支持。世界各國用於使它們主要產品的數量加倍的時間正在不斷縮短——英國用了58年(從1780年起),美國用了47年(從1839年起),日本用了33年(從1880年起)印度尼西亞17年,韓國11年,中國只用了10年。各國發展的原因雖然複雜,但都包括先進科技,理念和實踐的廣泛傳播以及跨境資本的迅速流動。許多東亞人漸漸意識到他們正在為自己的社會做一些適當的基礎工作,而這一點在歐洲社會卻恰恰相反。許多歐洲思想家把他們社會中長期灌輸的民主傳統視為絕對正義,尤其是因為民主可以避免戰爭。然而民主體制一旦形成就很難改變。美國國家預算局最近做出一項預測,當年出生的每一個嬰兒在現行體制下要繳納的稅款相當於他(她)一生收入的82%。威廉·里斯莫格(WilliamReesmogg)指出:“這項數據顯然讓人無法忍受。”但他接著說:“歐洲的政府支出實際上比美國還要多。”歐洲的多項社會經濟政策是根本無法維持的。自1977年以來,歐洲僅僅創造了900萬個就業崗位,而同期的美國和加拿大卻創造了3000萬個。在這段時間裏,美國新增的就業崗位大多屬於私營產業,而歐洲更多的卻屬於公共部門。這樣一來,歐洲的稅收額不斷增加,同時與工資相應的社會支出平均達到美國的兩倍。一些預言已經暗示:在未來的25年,歐洲人可支配收入將會每年遞減1%。歐洲的兒童將會面臨比父母收入更少的局面。與此相反,東亞人意識到他們正處於一股巨大的上升潮流之中。以實際購買力作為標準,亞洲各國25億人口今年的國內生產總值(GDP)大致相當於歐美800萬人口的一半。到2025年,亞洲的GDP將達到歐美總和的兩倍。100多年前,日本通過明治維新成為走上現代化道路的第一個亞洲國家。隨後,日本捲入的數十年無休止的紛爭。在起初獲得了對中國和俄國的勝利之後,日本隨後也遭受了接連不斷的災難和恥辱。100年後,我們也許在想東亞國家會不會重蹈日本的覆轍:經濟現代化導致了最終的軍事衝突和無盡的災難。但是100年前的日本和今天的東亞國家存在着至關重要的差異。日本堅信只有躋身世界一流的大國俱樂部才能夠成功的發展,所以它加入了殖民的行列。正如理查德·薩繆爾(RichardJ.Samuels)所言:“日本早期的工業化是以軍事工業為先導的,目的在於維護本國安全超越西方強國。”這種動力最終形成一句口號——“富國強兵”(福澤渝吉)。正如歐洲在以往的世紀裏展示的那樣,經濟現代化並不是最終的目的,而只是進一步軍事征服的基石。東亞地區今天的鮮活生命力和日本在19世紀末所處的環境截然不同。東亞各國只想實現最根本的目標:它們不再試圖成為歐洲俱樂部的一員,而是想在保證自身權利的同時獲得成功。把人們的思想從社會、政治和哲學規範的束縛中解放出來,是一場長期的戰鬥,這需要我們全神貫注的投入。一個東亞國家所做的最愚蠢的事莫過於逃避這個無法避免的挑戰,轉而從事傳統的軍事對抗行動,這無異於再一次從勝利之罐中攫取失敗。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讓觀念插上騰飛的翅膀:亞洲人會思考嗎?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言情穿越 讓觀念插上騰飛的翅膀:亞洲人會思考嗎?
上一章下一章

東亞浪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