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八章

第三十八章

世人若是既貪婪又有野心,卻沒有和野心相匹配的實力和運氣,下場大抵如此。

活該。

楊氏的屍體是和張劼的屍體一起抬出大理獄的。

楊氏當晚就死了。她的死狀很恐怖,不只定國公、牢頭害怕,更是把張劼給嚇瘋了。

牢頭出了監獄之後嚇破了膽,當晚沒敢再進來,別的人也不敢過去。張劼和楊氏的屍體相處了一夜,第二天就完全瘋了。他看着文弱,發起瘋來卻也嚇人,牢頭忙往上報了,上官正忙,沒來得及批示,楊氏的屍體又在牢裏停了一晚。到了第三天清早,張劼瞪大眼睛斷了氣。

忤作驗屍,說張劼是活活嚇死的。

大理寺的官員們秘密商量許久,最後報了個張劼畏罪自殺。

至於楊氏的死因,大理寺根本沒提。

延壽宮送來的時候就是個要斷氣的人,這可不是大理寺濫用刑罰致犯人死亡的,大理寺不背這個黑鍋。

在大理寺的監獄裏接連死了兩個人,要說起來可是件大事。天-朝向來是人命關天,但凡出了人命都是大事,哪怕是罪大惡極的犯人,也不能不明不白的死在牢裏。但張劼是被張家除名的人,沒人為他出頭,楊氏又只是定國公的妾侍,定國公現在病得昏昏沉沉,當然也不可能為楊氏出面奔走呼喊。所以這兩個人的死,竟然沒有家屬四處喊冤,無聲無息的過去了。

張劼已被除族,死後自然不能埋進祖墳。楊氏是妾侍,也沒這個資格。大理寺差人到定國公府通知了之後,張午和韓氏也不樂意管這對母子,叫來張洢,讓張洢拿主意,「一個是你親娘,一個是你親哥哥,族裏肯定是不管他們的,你爹又病得昏昏沉沉的。人該怎麼下葬,要埋到哪裏,你自己看着辦。」

可憐張洢平時兇巴巴的,真遇到了事她就沒腳蟹一樣的了,只會哭鬧,「我娘辛苦操持家務十幾年,又為我爹生兒育女,沒有功勞也有苦勞,張家不能不管她啊。」

她只管哭鬧,張午和韓氏都不理會她,張洢無奈,最後哭哭啼啼的乘車出門,到大理寺接了楊氏和張劼的屍身。實在無處安放,一個人坐在車裏哭了許久,直到哭得都要迷糊了,才想起來她舅舅楊應期、楊應全是由楊氏買了塊小墳地埋在郊外的。咬咬牙,決定把楊氏和張劼也埋到那裏。

韓氏給了張洢一些銀兩,張洢僱人草草安葬了楊氏和張劼母子,一個人坐在墳頭髮呆。

母親和哥哥死了,父親病得人事不知,她該怎麼辦?她以後該怎麼辦?

張洢哭暈在簡陋的墳墓前。

牽涉到承恩侯這樁謀逆案里的兩個人楊氏、張劼先後死了,承恩侯一口交定他是酒醉之後開玩笑,而且承恩侯並沒有其餘的言行舉止能證明他想謀反。所以朝中有不少官員提議承恩侯應無罪釋放。

新帝答應了崔太后不較真,真的說到做到,再面對朝臣的時候就說承恩侯只是酒後鬧着玩罷了,當不得真。徐首輔等人頗覺欣慰,很高興的看到新帝雖非崔太后親生,但對崔家十分寬厚,具有仁君的風度和胸懷。但也有生性執拗的大臣公開質疑,「如果承恩侯這封要廢了陛下另立小皇帝的親筆信都能算作是開玩笑,當不得真,以後朝中是不是可以輕言廢立了?如此一來,國法何存,陛下的尊嚴何在?」

新帝聞言落淚。

新帝一句話沒說,但他這隻能默默流淚沒辦法說話的樣子比說一百句、一千句話更煽情。

工部一個默默無聞的主事名叫周元,第一個站出來要求對承恩侯以謀逆罪論處,「陰謀廢立皇帝,就是謀逆,必須處以極刑。」

許多官員反對,「陰謀廢立難道只憑一封書信便能成事?承恩侯酒醉之後胡亂塗鴉罷了,除了這封信,他並無其他言行和謀逆有關,可見只是一時興起。」

周元反駁,「有謀逆的念頭並且親筆寫了書信,便已經可以入罪了。要不然憑什麼定謀逆重罪,一定要他興兵造反才可以么?」

朝中為此又展開了激烈的辯論,官員又分成兩派。一派以徐首輔為首,主張承恩侯只是酒後失德,並無謀反之心,故此不宜以謀逆罪論處。另一派以周元為首,主張承恩侯親筆書信為證,哪怕只是酒後胡亂寫寫,也說明他有廢立帝王的野心,若不入罪,難以服眾。

崔太后本以為承恩侯的案子只要新帝答應,就算過去了,誰知朝堂之上又辯論起來了,承恩侯前途未卜,不由的大為惱怒,把新帝叫到延壽宮訓斥,「你怎敢言而無信?不是說了不計較么?」

新帝無辜又無奈,「朕說過了不計較,可朝臣揪着不放。朝野盡知,此事已由不得朕了。」

崔太后冷笑,「你這個皇帝怎麼當的?連幾個朝臣也彈壓不住了?」

新帝柔聲道:「朕這個皇帝有多大的份量,朕這個皇帝說話管用還是不管用,別人不知道,皇伯母難道不是清清楚楚的么?」

新帝眸光冷了。

崔太后不把他當皇帝看待,卻妄想他用皇帝的權威把群臣壓下去,愚蠢又好笑。

崔太后氣得臉皮紫漲,胸口似有火燒,太陽穴突突的跳。

這個朱琮很會氣人啊。

崔太后皮笑肉不笑,「以你的意思,是你不打算追究,但大臣們有意見,你也彈壓不住,對么?好,那這些個大臣便由哀家來教訓吧。」

「但憑皇伯母。」新帝又恢復了謙恭的神態。

崔太后冷冷一笑。

新帝從延壽宮出來,又到安壽宮見了慈聖太后。慈聖太後有些憂心,「琮兒,你現在還不能和她抗衡,莫要硬碰硬。」

新帝微笑,「孩兒知道。母后,孩兒只是想借這個機會看看朝臣們的表現,知道哪些人能為我所用。」

「你心裏有數就好。」慈聖太后欣慰的道。

朝堂上熱鬧得很,新帝冷眼旁觀。

崔太后盤踞後宮數十年,力量真的不可小覷。她遣人向朝中多位老臣哭訴過後,有許多人站出來反對給承恩侯定謀逆罪,「承恩侯若定了謀逆重罪,那便理應誅九族,難道要把慈明太后也入罪么?」

這些老臣們漸漸佔了上風。

支持承恩侯不應該定謀逆罪的臣子越來越多,「只有一封信而已,並無其他的證據。證據單一且單薄,難以定下這麼嚴重的罪名。更何況還牽涉到了慈明太后。」

最後新帝命令舉行廷議。只有少數大臣還堅持承恩侯應定謀逆罪,大部分人反對。新帝順應人心,決定對承恩侯酒後失德的行為免予懲罰。群臣山呼萬歲,都讚美新帝大度寬容,且對慈明太后十分孝順。

至此,這樁沸沸揚揚的案子算是告一段落了。

死的是楊氏、張劼,承恩侯毫髮無傷。

承恩侯自獄中被放出來,非但沒有收斂,反而比從前更放肆,「新帝奈何不得我!黃毛小子,手裏總共也沒有幾個人,還想跟我們崔家斗,不自量力。」

承恩侯入了獄,覺得太喪氣,回府之後沐浴更衣,接着便在府中大宴賓客,入了夜之後還燈火通明,笙歌處處,肉山脯林,窮奢極侈。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旺福閨女 卷五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台言古言 旺福閨女 卷五
上一章下一章

第三十八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