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運動
據國內某知青網站調查統計,九十年代中期,僅在北京、上海、天津、廣州、瀋陽、長沙、成都、重慶、昆明等大城市,知青餐館總數多達上千家。許多餐館(酒樓)生意紅火聲名遠揚,成為該城市的一道人文風景線,比如北京的“北大荒餐館”、“老三屆酒家”,上海的“老插酒家”、“廣闊天地大酒樓”,成都的“知青苑”、“傣家樓”、“邊疆曉歌”、“知青部落”等等。這些餐館大都別出心裁,服務員穿上“文革”時期的軍服,佩戴紅衛兵袖章,店堂里掛滿知青生活的圖片照片,展覽許多知青生活實物等等來招徠顧客。那些精美菜肴也大都冠以一個個知青時代的名稱,比如“玻璃湯”(素菜湯)、“豐收舞”(拼盤)、“造反派”(清燉鱉)、“鬥地主”(鴿蛋燴雞)、“大寨田”(鍋巴肉片)等等。
同時還有各種各樣以“知青”為紐帶的經濟實體異軍突起,包括商店、工廠、公司、職介所、律師事務所等等,總數多達十萬家以上。
但是隨着市場經濟發展,商海大潮波瀾起伏,這些以知青為主體的經濟活動很快分化瓦解,歸於煙消雲散。僅以成都為例,九十年代興起多家知青餐館,最火紅的時候達到十數家,到2000年已全部消失殆盡,而知青公司也大都破產或者改弦易張。知青集體出書和辦展覽的大型社會活動從此也銷聲匿跡激情不再。
市場就是市場,不是知青運動。
從這個意義上說,知青運動至此真正歸於消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