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隔十年 曹桂林攜《王起明回北京》現身地壇…

時隔十年 曹桂林攜《王起明回北京》現身地壇…

10年前,一部《北京人在紐約》掀動了一場文化風暴,如果說,這場風暴的底蘊是基於一種世紀末的文明碰撞,那麼,10年後的今天,王起明回來了———他為什麼要回來?他回來幹嗎?他回來能幹嗎?也許他有本事清楚紐約是天堂還是地獄,但他是否能讀懂他的老家———北京?帶着這一連串的問題,記者採訪了近日剛剛出版的《王起明回北京》的作者曹桂林。

●王起明是一定要回來的

“王起明是一定要回來的,原因很簡單,這裏既不是天堂也不是地獄,這是他的故鄉。”曹桂林一開始便把一個看似很複雜的問題歸結到了一個“情”字上。他說:“王起明的回來完成的是一個循環。他在物質上並不缺什麼,他在美國實際上混得很不錯,是個小暴發戶。但他在精神上已經沒有出路了。他骨子裏本身就有回家的**。”

在《王》中,王起明與阿春分了手、王起明有了個親哥哥、王起明被整得幾乎身無分文……面對這些變故,記者不可避免地談到了《王》與《北》的聯繫。對此,曹桂林表示:“我寫《王》比寫《北》要艱苦得多,整寫了一年零九個月。可以說我是用淚水把這本書寫完的。它很難寫,因為這裏不光有一個宣傳尺度的問題,還因為寫的是我的家,我愛她,我不能隨隨便便給她定位,要麼天堂要麼地獄。從風格上講,《王》與《北》也不大統一,《北》中隱含着的是一種壯烈,一個北京哥兒們在國外拼殺的感覺,而《王》不一樣,它裏面透着一股自嘲和無奈,活這麼大了,罵罵自己總行吧。”

●王起明變與不變都要有北京味兒

關於曹桂林所說的這種“自嘲和無奈”,記者確實在書中體會到了王起明“想牛掰卻牛掰不起來”。曹桂林說:“如果王起明還延續在《北》劇中那麼‘牛掰’的感覺,這書就失敗了。因為這完全是兩個國度,兩種體制,不可能延續。你還那麼‘牛掰’,就得折你,你就得裝孫子,裝不好,‘孫子’的尺度沒拿捏對,還要折你,所以說這種感覺很難寫。”

那麼王起明到底變了沒變?“從本質上他根本沒變,但不變當中他又必須得變,要的是保持那點北京味兒。你問他為什麼回來,因為這裏好啊!繁榮啊!當初他去紐約的時候也是因為這個原因,但是並不是說你回來就一定會好。現在的北京,物質上並不差。而物質上的差距也並不是我要對比的東西,《王》主要是要體現兩種文化背景下的人們在意識上存在的差異。王起明回京后,碰到的也是由於價值觀的不同而造成的四處碰壁的事。他在美國取得的成功經驗,想原封不動地往中國安,不成!在美國玩遊戲要按美國的規則,在中國你就必須遵循中國的規則,否則必折。這種意識上的對比,有時會讓你晚上睡不着覺,出一身冷汗。王起明就是這樣,他一開始總想‘牛掰’,自己有錢,有經驗,有熱情。結果呢?”

●王起明再現螢屏是早晚的事

有關《王》,記者還有另一個話題,因為在前言中記者看到,曹桂林寫這本書最初還是被姜文攛掇的。姜文也很有意繼續塑造王起明的螢屏形象。對此,曹桂林肯定了有把《王》再拍成電視劇的意向。他說:“電視劇肯定要弄,但因為《北》的成功,使得它的起點很高,所以我們要特別慎重。不過我要順便說一點,我非常相信姜文,我覺得姜文受觀眾喜歡,不光是他的演技,還在於他的思想中流露出來的那種哲理的東西,這是一般演員所達不到的。”

採訪結束時,記者問了最後一個問題:“您剛才說您是用淚水寫完的這本書,我想知道這淚水是為什麼而流的呢?”曹桂林沉默片刻,說道:“這眼淚無非兩種,一是自憐,儘管這本書的內容基本都是虛構的,但寫作時還是令我想起了很多往事;再有就是為了我的家鄉,我們的民族,我真敢說這句話,我們在外的每一個人都有這種感覺,誰都希望北京———‘牛掰’。”(鄭葉)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王起明回北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網游競技 王起明回北京
上一章下一章

時隔十年 曹桂林攜《王起明回北京》現身地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