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荊 紫 關

2.荊 紫 關

H大學師生如伏牛山上的落葉紛紛飄墜在丹江岸邊。那裏有一個雞鳴豫、鄂、陝三省的古鎮荊紫關,南臨江水,北依青山,帆檣如林,商旅如織。

商鋪沿江而立,逶迤約三四華里。我們從山上望下去,母親說它是玉石與江水打磨出來的玉簪,父親說它是被打慣了算盤的手指撥弄出毛病來的古箏,我說它是一條紅燒或是醋溜出來的大魚,哥哥是個結巴嗑子卻一鳴驚人,說是是是我想想想像中的劈劈劈劈破破破的玉。

母親受到父親的奚落,父親受到母親的挑剔,我受到全家人協調一致的嘲笑,哥哥受到了父母親分寸適當的讚許同時也引起了父親的憂慮。

我們首先遇到的是住宿困難,幸好父親結識了一位來這裏傳教多年的英國牧士。

他的腦袋如同一個紅亮的蛋殼,雪白的頭髮全部長在臉上,他還讓我第一次看到了水晶般湛藍的眼珠,還有他的

“萬能牙齒”。他聲稱他的牙齒咬得住自己的鼻子,它果然咬住了,那是一副可以摘下來、再裝上去的假牙。

他叫安格爾,人們都叫他安牧士。父親用磕磕巴巴的英語與他進行了親切的對話,安牧士就用怪腔怪調的中國話請我們與他為鄰,住進了福音堂里一座具有中國大屋檐、西式百葉窗的瓦屋。

牆上掛着一個半裸的外國男人吊在十字架上受刑的青銅塑像。剛在福音堂里住下,父親就向一個曾在洛陽保安處供職的學生髮信,打聽保安處長與柳二胡琴的下落。

學生回信說,保安處已經潰散,處長作了寓公。柳二胡琴年邁多病,從洛陽戰火中僥倖逃生,落腳於南陽地區,確切地址不詳。

回信還說,柳二胡琴為報處長知遇之恩,欲將《劈破玉》傳給處長的三姨太,數次撫箏而怦然弦斷,三姨太大驚失色,以為是不祥之兆,不敢再領教此曲。

柳二胡琴暗對曲友說:“師傅在天上怪罪我了!處長本是狎妓的武夫,三姨太原是青樓歌妓,此曲是沾不得穢氣的呀!”父親說:“好,趁學校沒有開課,我去南陽找柳二胡琴。”母親說:“不宜去!”父親說:“有了主耶穌的保佑,你還不放心嗎!”母親說:“南陽屬下有八個縣,耶穌保佑你去哪裏找到柳二胡琴?荊紫關也在南陽專署治下,說不定他就隱居在荊紫關呢!何不在南陽報紙上登一則啟事,公佈你已搜集到手的曲目,聲明願與同好者互通有無,附言尋找柳二胡琴與《劈破玉》。好比撒出去一張大網,說不定會找到那塊‘玉’,還會撈上來更多的曲牌呢!”父親大喜說:“這麼好的主意,我怎麼沒想到呢?”後來,郵差源源不斷地送來了大包小包。

父親說:“啊呀,我幾乎可以彙集一部鼓子曲大全了!”卻又不時感嘆:“《劈破玉》,你在哪裏?”我在關心《劈破玉》以外的事情。

我十歲了,該上五年級了。H大學沒有能力再辦附屬小學。我與H大學的教工子弟都去到供奉着河神的

“平浪宮”,上了當地的小學。上音樂課的是一位年輕的女教師,她第一次上課點名,點到了我的名字就頓住了,驚異地望着我說:“張斑斑,你是張斑斑?”我也驚詫地叫她:“小李姨,你是小李姨?”是的,她是張集幼稚園那個讓我吃了不少茶葉蛋的小李姨。

“你長大了!”她說。

“你也長大了!”我說。同學們嘻嘻哈哈笑起來。小李姨說:“六年了,六年了!”那一堂音樂課上,小李姨有些心神不定。

我暗暗打量她的面容、她的身姿、她的表情而忘了她教唱的什麼歌。小李姨真的不小了,烏黑油亮的兩條大辮子變成了濃密的剪髮,眼睛依舊清澈明亮而眸子更加幽黑。

幽黑的眸子使她露出有了心事的樣子。她的笑也不再無畏地炫耀潔白晶亮的牙齒,只是輕抿一下嘴唇,露出一雙淺淺的酒窩。

我在心中用加法計算,六年以後的她也只有二十四歲。我想起了小李姨的男朋友——我給他送去很多隻

“小燕子”、他也給我刻了一個

“橡皮圖章”的何傑。我在潭頭看見過何傑,他又成了父親的學生,是H大學國文系的才子。

一個偶然的機會,在潭頭的小戲樓後邊,在寨牆上伸出來的歪脖柳樹的濃陰下,我看見他跟教育系的

“系花”擁抱親吻,那是一個使知了不再鳴叫、太陽急速下沉的長吻,不是張集小樹林裏的

“點發的快槍”。我懂事了,開始學會為小李姨難過,看到茶葉蛋的時候也會引起我早熟的感傷。

父親說,小李姨曾經帶着一個小包袱,包袱里裝着她的嫁妝,去潭頭找到了何傑。

何傑卻帶着教育系的

“系花”,請她在

“小小飯莊”吃飯。小李姨放下筷子,哭着離開了潭頭。父親來到平浪宮看望小李姨的時候,避開了與何傑有關的話題,只是表示驚訝說:“小李老師,你怎麼流落到這裏來了?”小李姨說:“這裏離內鄉張集只有百十里路,還在家門口哩。倒是你們轉了一個大圈兒,又轉回來了。可我不知道你在H大學,她……她也不知道你在H大學,她……她以為你還在北平,怕你回不來了,還在挂念你哩!”我一時不能確定小李姨說的

“她”是誰。父親卻露出傷感的樣子不再說話。小李姨怪罪說:“怎麼,你把她忘了嗎?我是說我宛兒姐呀,她還在她的母校K女師教音樂,K女師還在內鄉夏館,離這裏很近的呀!”父親說:“宛姑娘不是去了老河口嗎?”小李姨說:“她跟那個稽查科長早分手了。宛兒姐其實是很勇敢的,她跟他實在過不下去,就毅然決然跑回來,在報上發表了一個離婚聲明,就拉倒了。再複雜的事情,只要一咬牙,就變得簡單了不是?”父親避開小李姨的目光,半晌說不出話來。

小李姨又說,“我跟宛兒商量好了,我們倆這一輩子就一個人過了!”父親問:“為什麼?”小李姨瞥了父親一眼,“女人的心有多重,你們男人是掂量不出來的!”我作為一個未滿十歲的男人當然也是掂量不出來的,但我十分想念宛兒姨。

她顫顫的手指,她哀婉的表情,她臉頰一紅陡然發窘的樣子,她撫箏而泣的側影,她的痣。

還有那本沉重的厚書。父親很久沒翻過那本厚書了。父親見到小李姨以後,我就像暗探一樣盯着父親。

當天晚上,我就發現父親從破皮箱裏拿出了那本厚書,放在手中撫摸着、撫摸着,卻沒有翻開,又把它換了地方,裝進了郵袋。

父親說過,“萬國公約”規定,這是一個受到保護的郵袋,就是在打仗的時候,誰也不可以侵犯郵袋。

小李姨開始教我們唱歌。她說,她曾去女師音樂科進修,宛兒姐就是她的老師。

她要我們學會用心靈唱歌,不要扯着嗓子乾唱。她教的歌兒不再是《小白兔乖乖》,而是《我的家在東北松花江上》。

她是眼含淚水教唱這支歌的,唱到

“流浪、流浪”的時候,她哭起來了,全班同學都跟着哭起來。

“爹娘啊,爹娘啊……”我記得,我們是唱到這裏的時候由哽咽不止而齊聲痛哭的。

戰爭時期的孩子會為失去家鄉和家鄉的親人而落淚,卻不會為失去生日蛋糕而哭泣。

我所以哭,是因為想起了薛姨。請原諒,寫到這裏,我的心又在顫慄。

我不得不摘下老花眼鏡,拭去沒有蒼老的熱淚。小李姨教我們唱了好幾支歌,除了《我的家在東北松花江上》,還有《大刀進行曲》、《兵農工學商一起來救亡》,還有一個在風雨中流浪的《難童歌》,一個農夫要

“多打些五穀送軍糧”的《二月里來》,一個漂泊異鄉的大姑娘思念家鄉、夢見爹娘、又做了一身寒衣送給情郎去打仗的《四季歌》。

然後,小李姨就扯下她的紅緞子被面,在火紅的被面上寫下了墨黑的大字:“抗日募捐隊”。

我開始對父親的鼓子曲和他整天念叨的《劈破玉》表示不敬,而且盯住了父親存放鼓子曲稿的郵袋,感到那是一個很好的募捐袋,幾乎是用最後通牒的語氣討要那隻郵袋。

出乎意外的是,父親聽我說明了用途,用一種終於發現了

“吾家千里駒”的眼神對我刮目相看,毫不猶豫地掂起郵袋,“吐吐嚕嚕”把曲稿和那本厚書都倒了出來,又跟我母親小聲嘀咕了幾句話,把一疊細心查點了兩遍的紙幣和銅板塞到郵袋裏,才把郵袋交給我說:“這是一個極好的募捐袋,我和你媽媽給它墊了墊底。但是,你要記住,這一個月,也許更長一些時間,我們是不能吃肉的了,只能吃豆芽,懂嗎?你和哥哥、姐姐要輪流值日,幫助媽媽給豆芽擇尾巴。”我十分討厭擇豆芽,而我們的募捐十分成功。

小李姨瞄準了這個商埠上每一家稍大一些的店鋪。一大早,當店鋪里的算盤都被賬仙兒舉在手中搖着,讓算盤珠兒發出炸豆般的聲響以祈求趙公元帥多多保佑的時候,紅緞子被面就卷着江上的風如獵獵作響的火焰沿街燒過去,我們的兩列縱隊會隨時變成橫隊迅速包抄,依次堵住每一家店鋪的門臉,然後開始演說、唱歌、高呼口號,好像日本鬼子就窩藏在這家店鋪里。

我比較榮幸地突前站在小李姨身邊,拎着郵袋唱歌。我把郵袋口撐得很大,讓它幾乎可以鑽進去一頭牛,而鑽進去的常常只是一些面額很小的毛票和銅板。

對於每一筆捐款,無論數量多少,小李姨都要當眾查點,高聲報數,請店家把捐款數目寫在我們的募捐簿上。

在一家名聲很大的糧坊門前,我們唱完了三支歌,才有一個傲慢的銅板飛出來,“當”地落在地上。

小李姨拾起銅板,如拾起一個金元寶似地高高舉起,唱歌兒般地向人群宣告:“國家興亡,匹夫有責。趙大掌柜為抗日將士捐獻銅板一個!”人群里一片嘩笑。

趙大掌柜的臉上就露出豬肝的顏色,說:“別急,別急嘛,怪我拿錯了!”又發狠地拿出一塊銀洋,捏在手指間,映着太陽搖晃,讓大家充分感受到銀元的光澤,再向銀元吹一口氣,讓它發出蚊子振翅的聲音,接着就有一道熱乎乎的亮光畫了一道弧線,倏地鑽進了我的郵袋。

小李姨又揚嗓高唱:“趙大掌柜愛國心切,再次慷慨解囊,為抗日將士再捐‘袁大頭’一枚!”人群里就拍起了巴掌。

小李姨神情端莊,目光閃閃發亮,報數的聲音如百靈鳥兒凌空歌唱。各個商家聽了,競相攀比捐款的數額。

我和小夥伴們都為商人的愛國熱情所感動,一開口唱歌又首先感動了自己,淚水就從一張張小臉上落下來。

人群中也有眼淚落下來。小李姨報數的嗓音越發清脆感人。我也越發感覺到了郵袋的重量。

郵袋搭在我的肩頭,會使人想起一個大褡褳搭壓在一頭小毛驢背上的樣子,兩端都幾乎拖在地上。

為了不讓它沾染灰塵,我踮着腳尖走路,驕傲地挺起了胸脯。趙大掌柜卻在身後喊叫:“都說咱荊紫關的女子能撂倒三個省的男人,這女子領着一群娃子,倒是把咱荊紫關的男人當猴耍了!”有人接腔說:“別吃後悔葯了,反正,不是往女人那個窟窿里入錢!”紅緞子被面忽啦啦地爬上古鎮北邊的斜坡。

斜坡上有一個大戶人家給老太爺過六十大壽。我們擠進門樓,就被喜棚堵住了。

一個女藝人打扮得花枝招展,正敲着八角鼓唱大調曲子,加上為她伴奏的三弦、古箏、檀板,完全佔領了我們應該佔領的地方。

女藝人對面的堂屋裏,坐着一個身穿黑緞子馬甲、蓄着八字鬍的老人。

兩邊的喜棚里坐滿了賀壽的賓客,都搖頭晃腦地欣賞女藝人的表演。我看見過這個女藝人,鎮上人都叫她

“浪三省”,也有人叫她

“花野雞”。她去福音堂做過禮拜,卻沒有人願意挨着她坐,她就蜷縮在教堂最後一排的角落裏,孤獨地佔領了一條長凳,好像是一個被上帝所拋棄的女人。

她的嗓門唱不好讚美詩,總是跑腔走調地竄到高音區獨領風騷。一個熱心腸的寡婦舉着小木箱為貧苦教友募捐時,她也早早地把錢掏出來舉在手上。

寡婦卻視而不見地從她身邊越過。她就哭泣着離開了教堂。我聽不懂

“浪三省”唱的什麼曲兒,但她唱得太嫵媚、太賣弄、太膩味了,一個字的拖腔也會從喜棚里長長地扯出去,從屋檐上繞到樹梢上,把樹葉兒撩得颯颯亂晃,再從樹梢上掉下來,鑽到喜棚的人縫裏竄來竄去,在每個人的心口和耳膜上撓着痒痒。

我有點兒哲學意味地發現,她唱的與我們唱的不是一個物質世界裏的精神產品。

喜棚里的喜慶氣氛與我們沉浸其中的

“抗日情感”也相去甚遠。但她毫無停下來的意思,她和賀壽的客人都沒有發現我們的存在。

我開始感到焦慮和氣惱,卻忽地看到父親也擠坐在喜棚的一角,把數年前他與宛兒姨共同使用過的大書夾子放在膝上,捏着一支鋼筆,一邊兩眼發直地聽,一邊滿頭冒汗地記。

我為父親在如此浮華的場所如此煞有介事、如此偷偷摸摸地記錄浪三省的曲文感到羞恥,為了制止浪三省的演唱,也是為了打斷父親的記錄,我暗自約好小夥伴,倏地跳到浪三省面前,忽啦一下,扯開了我們的錦繡紅旗。

喜棚里驚炸了。浪三省躲在樂師背後,撫着胸口喊叫:“哎呀,我的老壽星呀,這是哪兒來的刀客?”老壽星望着大紅被面說:“哦,募捐隊,是巧要飯兒的吧?”父親站起來說:“高老先生,他們是本鎮小學的學生,有幾個是H大學的教工子弟,錯不了的。那一位是小李老師,他們也排練了很好的節目呢!”高老先生說:“恕老朽看花眼了,小李老師請坐!”小李姨說:“對不起,學生年紀小,沖了這位大姐的場子,就讓孩子們替她唱幾支歌兒,給老壽星拜壽!”我記得,我們剛唱了《我的家在東北松花江上》,客人中竟有一個大漢子號啕大哭起來。

高老先生說:“李副官,我知道你是想家了,你不要難過,今天咱要善待這群娃兒們,好好表表心意就是了!”我們受到哭聲的感染,唱得更加動情。

唱《四季歌》時,一個拉弦兒的也跟着歌聲調好了弦,給我們當了伴奏。

我們最後唱《大刀向鬼子們的頭上砍去》。客人中有人應和,父親也站在遠處揮着手臂為我們打拍子。

歌聲剛落地,僕人就托着一個墊了紅布的盤子跑過來,拖着長腔宣佈:“高老太爺問女先生跟學生娃兒們辛苦,為打鬼子捐獻現大洋十元!”小李姨喜得眼睛一亮,躬身說:“多謝高老先生!”我也喜得心裏一顫,把郵袋口撐得大大的,眼看着白花花的銀元丁零噹啷地鑽進了郵袋。

浪三省也舉着小筐,在喜棚里鑽來鑽去,不停嘴地說:“爺呀,賞個臉!”客人紛紛向小筐里扔着零錢。

僕人高聲說:“喂!你咋又湊起熱鬧了,你是忙的哪一壺?”浪三省一臉委屈說:“學生娃們臉皮兒薄,不會收錢,我是替娃們收錢哩!”她說著,淚水就溢出了眼眶,繼續端着小筐收錢,說:“謝謝,我替娃兒們謝謝!”她端着冒尖一小筐錢跑過來,對小李姨說:“快收着,剛才怪我看花眼了。我也是逃出來的難民,俺有個兄弟還在前線打鬼子哩!”她把筐里的錢倒進郵袋,拉着我的手說:“你別慌,小兄弟!”又從鼓架上掂起一個骯髒的小布袋,倒掂着布袋一抖擻,把皺里巴嘰的小票子和臟里巴嘰的碎銅板一古腦兒倒在郵袋裏,說:“賞給我個臉,叫我也愛國一回!”小李姨領着我們依次向高老先生、向全體貴客、向浪三省鞠躬道謝。

向浪三省鞠躬的時候,她受驚地打了個愣怔,蹲在地上大哭,說:“受不起,我這種人實在受不起!”我不知道她為什麼哭,可我的鼻子發酸,心裏和郵袋一樣沉重。

我們離去時,又聽見女藝人哭着說:“爺呀,我的曲兒唱不出口了!我心裏堵得慌,叫我緩口氣兒……”小李姨把我們募到的款項張榜公佈,貼在平浪宮的門臉上,引來眾人的圍觀。

有人問,榜上這個王翠香是誰呀,我咋沒聽說過鎮上有這麼一個人?有人嗤笑着回答,就是那隻花野雞、浪三省嘛,她這錢正好臊臊小鬼子!

我發現,我已經不能容忍對浪三省的侮辱,就躲在一塊大石碑後邊,用彈弓瞄準口吐穢言者的臀部,發射了一顆憤怒的彈丸。

這個彈丸只是瞄準

“花野雞”這個穢詞發射的,當時,我還弄不明白

“浪三省”是什麼意思,因此,至今還欠着他一顆彈丸。小李姨委託南陽的報館把捐款轉交給抗日將士。

報紙為此發表了一篇《古鎮小兒郎,募捐打東洋》的報道。小李姨用紅筆把報道圈起來,貼在平浪宮的門臉上,又引來眾多的讀者駐足觀看。

父親也把眼鏡湊上去看報,卻發現同一張報紙的

“大眾信箱”欄目還發表了一位讀者的來信,對南陽地區一些地方在大敵當前的危急時刻

“弦歌聲不絕於耳”的現象進行了猛烈抨擊,其中也有涉及家父的一段話:“嗚呼!猶有學者名流發表啟事徵集淫曲穢詞者,如不幡然省悟,不惟國將不國,吾等亦將死無葬身之地矣!”信尾,又以杜牧詩《泊秦淮》相贈:“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父親看了報紙,大為恐慌地就地踅了幾個圓圈,急急走進平浪宮,向小李姨鄭重說明,他之所以出現在高老先生的堂會上,僅僅是為了記錄王翠香女士演唱的《陳妙嫦》中《月下來遲》一折。

試想,如果你曾多方尋求此曲而未果,終於在荊紫關的茶館裏與此曲邂逅相遇,也一定會跟蹤到高老先生的堂會上以完成記錄的。

這樣的天賜良機,怎能再讓它失之交臂呢?你說對嗎?但它絕對不是什麼什麼

“淫曲穢詞”,其真摯的情致、活潑的語言是無數民間藝術天才所創造,是文人閉門造車萬萬造不出來的呀!

而且,他之所以徵集鼓子曲稿,正是為了在民族存亡繫於戰火的危急關頭,要抓緊保護我們中華民族的民間文化啊!

萬望不至於引起小李老師的誤會。等等等等。小李姨貼報紙時並沒有注意

“大眾信箱”,愕然不知父親之所云,好不容易弄清了原委,跌腳笑道:“看把你急的!怪不得宛兒姐說你有時像個大孩子呢!我壓根兒沒看見那篇文章,貼報紙不是衝著你去的,我把報紙扯下來就是了!”父親急忙攔住說:“哎呀,萬萬不可!那是正義之吶喊呀,對於‘弦歌聲不絕於耳’的批評,可以說是入骨三分,我也深有同感的呀!再說,你領着‘古鎮小兒郎,募捐打東洋’的義舉,是應該公諸報端,昭示世人的。怎能把它扯下來!”小李姨說:“那麼,先生記下來的《月下來遲》,能叫我欣賞一下嗎?”父親連連搖頭說:“不,不,等打敗了鬼子,再送你過目吧。”半個世紀以後,我在父親的記錄稿中找到了這段曲詞,摘句如下:(鼓子尾)妙嫦說:天色晚了安歇吧,二人雙雙入紅綾。

紅綾被上風浪起,忽聽得金雞哽哽咯兒咯兒、咯兒咯兒哽哽叫個不停。

妙嫦聞聽心上惱,她只把蒼天埋怨幾聲:“閏年閏月朝朝有,為什麼、為什麼沒有閏五更?”我雖然不敢擔保此曲為不朽的傳世佳作,但也似乎不能認定是

“淫曲穢詞”。父親對女藝人追蹤數日而終獲此曲后,卻還收到過一封簡明扼要的匿名信:“浪三省不是好鳥,勸先生保重身體!”父親抖着信紙,向他的好友、留德醫學博士魯教授鄭重質詢:“請問,他要我保重身體是什麼意思?”魯教授說:“大概是請你提防梅毒一類的性病吧!”父親陡地跳起來,“什麼?王女士唱的陳妙嫦也染上梅毒了?”魯教授笑得前仰後合,說:“有人開開你的玩笑罷了,看把你急的!”不管是不是沾染了梅毒細菌,我已經把郵袋還給了父親。

父親又把曲稿連同剛剛到手的《月下來遲》裝進了郵袋。不知是不是出於衛生方面的疑慮,父親好久沒有打開過郵袋。

H大學也大傷了元氣,沒有再開課。父親似乎對《劈破玉》再也不敢問津,又無別的事情可做,便在福音堂的葡萄架下,以英文版《聖經》為研究對象,就教於大不列顛的安格爾牧士,並用毛筆書寫英文《馬可福音》以修鍊

“柳體”英文書法,終成正果。安格爾稱讚他是舉世罕見的英文書法家。

父親志得意滿,毛筆一揮,為安格爾書寫了一幅

“柳體”英文

“橫幅”:“Thetrue,thegoodandthebeautiful”(真善美)筆酣墨飽,曲里拐彎兒,果然是筆舞龍蛇。

安格爾請當地中國木刻門神版畫專家精心裝裱了

“橫幅”,懸挂於西式客廳,仰視而讚歎說:“主啊,多麼奇妙的文化!”我在慶幸,父親好像擺脫了《劈破玉》的幽靈。

安寧的日子卻沒有持續多久,小李姨又要我充當信使,正要把信交給我,卻又把手縮回去,說:“不行,讓你爸親自來取。”父親應命而來。

小李姨說:“張先生不必不安了,你還有一個始終不渝的支持者哩!”她把信交給父親說:“宛兒看到過你的‘啟事’,她要我把這封信交給先生。”父親急急取出信箋,背過身子看了,狂喜說:“啊,她通過她的父親找到柳二胡琴了,《劈破玉》果然在柳二胡琴手中,且已許諾以此曲相贈,她就要去南陽記譜了呀!”父親向小李姨連連躬身說:“謝謝,太謝謝了!”小李姨說:“你這是謝誰呀?快去找你的‘玉’吧!”神秘的宛兒姨伴着神秘的

“玉”再次向父親走來。父親好像有點兒提心弔膽,他把宛兒的信交給母親過目,母親推開說:“找到‘玉’就好,我不看了。”父親給宛兒寫了回信,又交給母親過目,母親又說:“我不看了,不要忘了替我問好就是了。”父親寄出回信,又心神不定地研究宛兒的來信,說:“可惜呀!還有《雙玉》、《聽琴》兩個曲牌已經毀於戰火,從此失傳了。它們在我心中引起的痛苦不亞於被鬼子掠去一塊土地呀!《劈破玉》決不可再丟掉了!”又向母親試探說:“只是……只是記譜工作大不易,要反覆演奏,反覆記錄,再按照記錄反覆試奏、反覆校正,一個人是很難完成的呀!”母親說:“不要嗦了!拿上你避邪的手杖、嚇狼的雨傘,抓緊上路就是了。不過,還要提防着天上的炸彈!”母親不幸而言中。

父親登程第二天,安格爾就用

“四聲”錯位的中國話告訴母親:“張太太,你不要‘進賬(緊張)’,一定不要‘進賬’才‘號(好)’!今天早上,我從收音機里聽到……聽到……哦,你‘進賬’了嗎?這是一個不‘號’的‘笑戲(消息)’,日軍進犯‘難樣(南陽)’,先頭部隊已經交火,作戰十分慘烈。你一定不要‘進賬’才‘號’!你學會‘氣到(祈禱)’了嗎?哦,讓我們‘氣到’吧,保佑張先生‘乒暗(平安)’!”母親不會祈禱,只會在胸前亂七八糟地比比畫畫。

我知道母親是想畫出一個比較標準的十字,卻畫成了一個不合標準的圓圈。

我和哥哥、姐姐陷入突來的恐怖,也都亂七八糟地跟着在胸前畫圓圈。

在十字架上吊著耶穌的那一個塑像前,安格爾聲若洪鐘地開始了我聽不明白的祈禱:“路平安當頌主名,路黑暗有主同行,路危險主必保護,安穩在主懷中。阿門!”我確曾看見十字架上有靈光一閃。

接着,我就看見一撥一撥的逃亡者,如熱鍋上的螞蟻從東河灘上急急惶惶地爬過來。

經歷了潭頭劫難的H大學師生也急急惶惶地加入熱鍋螞蟻的行列,逃亡陝西去了。

只剩下母親和她的五個子女守候在耶穌受難的十字架下,等待下落不明的父親。

那位熱心於慈善事業的寡婦大媽來到母親身邊,隨着掛鐘的

“滴篤”聲,反覆低吟着同一首讚美詩:“我的心啊,平穩安靜,專心等候基督。我的心啊,平穩安靜,如卧慈母懷中……”我終於看見,父親撩起長衫下擺,手杖一搖一晃地向

“慈母懷中”走來。父親的手杖總是這時在我的記憶中凸現出來。還是那一根對狼沒有產生威懾作用的手杖。

父親在誇耀手杖上那一個天然彎曲的把手。在南陽城外卧龍崗上激戰正酣的時刻,父親就是利用這個彎曲的把手勾起了一籃熱騰騰的大包子,又把手杖扛在肩上,加入了南陽民眾支援前線的行列。

那是父親第一次

“冒着敵人的炮火前進”。一籃肉包子熱騰騰、香噴噴地在他的背上打着滴溜,隨隊到了武侯祠內,諸葛亮和眾百姓同時發現慰勞隊裏多了一個人,就把這個可疑分子交給了帶領慰勞隊的李縣長。

千幸萬幸,李縣長是父親舊時相識,“怎麼?你怎麼跑到這裏送起包子來了?”父親說:“包子叫我碰上了,我不把它送來,它就放涼了,前方將士吃了,會鬧肚子的呀!”有一顆炮彈在不遠的地方落地開花。

李縣長縮了一下脖子,說:“好了,你不要在這裏礙手礙腳了!”父親說:“我要進城找人,守城門的士兵不放我進去,請你帶我進城如何?”李縣長說:“人家都往城外跑,你咋偏要往城裏鑽?一切非軍事人員都疏散到城外了,你進去還能找誰?”又有一梭子機槍子彈掃在牆頭上,李縣長急急推着他說:“你趕緊走吧,我顧不上你了!”父親轉身西行,又跑到女子師範所在地——內鄉夏館找宛兒,校舍里空無一人。

農民說,去陝西找吧,她們早跑遠了!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茅盾文學獎入圍作品】:張一弓《遠去的驛站》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耽美同人 【茅盾文學獎入圍作品】:張一弓《遠去的驛站》
上一章下一章

2.荊 紫 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