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歲開始當“老大”
王立華面對記者的時候,臉上仍然帶着一副淡漠的冷笑。很顯然,他已經不止一次接受記者採訪了,他甚至知道記者想問什麼。談起小時候,他自稱“從小就很壞”,講起少年時期的斑斑劣跡,王立華似乎很陶醉,彷彿為自己後來成為犯罪團伙的“老大”找個“根正苗紅”的理由。記者試圖探詢王立華從孩子變成惡魔的軌跡,但遺憾並令人迷惑的是,王立華自稱“天生就是個壞孩子”,沒有人教他學壞。連王立華自己也沒有真正探究他越來越冷血的起因。與同齡人相比,王立華的家庭條件是比較優越的,他小時候從沒有缺過零花錢。一是母親的溺愛給他錢,二是沒有錢他就偷。王立華上面有個大他6歲的姐姐,父母34歲的時候才有了他,因為是家的里的老小,家人對他也很寵愛甚至有些放縱,這使他從小缺乏一種自控能力。跟其他孩子比較,除了男孩子固有的調皮,他的性格中多了幾分霸道。因為他小時候一直沒有遇到過什麼難處,有什麼問題,父母甚至姐姐就幫他解決了。所以,他的性格中漸漸多了一些“主宰”一切的東西,希望別人圍着他轉。父母覺得他畢竟是個孩子,沒有刻意地約束他。在家裏,父母基於感情的因素可以放縱他順從他,但到了上學的時候,並不特別出色的王立華卻無法讓同學順從他,也很少有人跟他一起玩。這使王立華很苦惱,他整天苦思冥想一個問題:用什麼辦法讓別的同學心甘情願地追隨自己呢?上小學一年級的時候,學校門口有個賣糖葫蘆的老頭。王立華手頭不缺零花錢,他經常去買糖葫蘆吃。有一天下課的時候,王立華非常大方地給一個同學買了一支,這個同學非常高興,後來王立華還給他買了貼畫等玩具,這個同學就像“跟班兒”一樣整天圍着王立華轉。幾毛錢就能換來“權威”,王立華見這一招很管用,就用同樣的方法網絡了很多同學。被前呼後擁的感覺真的很好,很多同學為了一支糖葫蘆都學着當時港台電影的口氣叫王立華“大哥”,這大大滿足了王立華小小的虛榮心。但是,要滿足這種虛榮心,需要金錢的支持。王立華覺得錢真是一個好東西,但他不過是一個小學生,沒有來錢的渠道,平時攢下的零花錢和壓歲錢花光之後,王立華開始尋找借口從父母那裏騙錢,等騙來的錢很快花光之後,父母就不再多給了。小小的王立華明白,沒有錢就沒有前呼後擁當“大哥”的風光,搞到錢是當務之急。他把目光鎖定在了父母的錢包上,父母不給他就悄悄地偷。很快,父母發現錢包里的錢經常莫名其妙地少了,叫來兒子一問,王立華坦然承認是自己偷的。當然,承認之後免不了一頓暴打。在王立華的童年,他最怕他的爸爸。他的爸爸是一個信奉“棍棒之下出孝子”的人,但是他的媽媽卻一直非常溺愛王立華,每一次爸爸的管教都會引得父母之間的爭吵。有一次媽媽甚至對爸爸說:“你要是怕他拿錢,就別往家拿。”一番話氣得爸爸一邊喝酒一邊抽悶煙。而爸爸的管教,也加劇了王立華對父親的仇恨。媽媽的溺愛縱容了王立華,他從9歲開始就明目張胆地偷家裏的錢。有一次,為偷親戚寄存在他家的錢,他謊稱自己去上學,但出門后在樓道中一直躲藏着,直到看着父母離開后,他用斧子劈開了家裏的櫥櫃,拿走了裏邊的錢。不到一年,家裏幾乎不敢放錢了,父母把家裏的錢都放在單位。全家人防賊一樣防着他,夏天王立華媽媽穿着裙子,沒有兜,她做飯的時候錢包都要拿在手裏,要不然就拿皮筋勒胳膊上,以防被王立華偷走。滿足自己的虛榮心就需要金錢的支持,王立華控制不住自己偷錢,所以,他總有機會偷到一點錢,父母總是防不勝防。王立華偷錢的**越來越大,膽子也越來越大。從家裏偷不出錢來的時候,他的目光盯上了老師的錢包。老師們的錢頻頻失竊,引起了學校的注意,經過排查,發現是王立華所為。學校找到王立華的父母,才知道王立華連父母的錢也不放過。當然,這一次王立華免不了爸爸的一頓拳腳。學校以寬容的態度容留了王立華這個“害群之馬”,但他並沒有因為學校不開除他而收斂,反而認為學校也像父母一樣拿他沒有辦法,更加肆無忌憚為所欲為。他經常帶着一群同學逃課、打鬧,老師沒有別的辦法治他,就不許別的孩子理他,以此孤立他。但是,老師的話沒起多大作用,因為王立華有錢而且很“慷慨”,他天天給同學們買小玩藝兒,買貼畫和玩具。因為利益的驅動,天天圍着王立華的孩子依然很多,這大大滿足了王立華小小的虛榮心。在只有9歲的王立華的意識里,已經明白了一個很簡單的道理,有錢能使鬼推磨,有錢就能當“大哥”,有錢就可以控制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