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無處安放的青春:對傳統的大膽超越

我們無處安放的青春:對傳統的大膽超越

-薦書理由:作者大膽地提出了一種可能,處在婚姻中的男女也可以保留或守護各自的愛情。在文學敘事中,這種情況很少得到過肯定

讀這本小說的時候,我深深地感到,我的那點人生經驗在這裏已無用武之地,或者說,已經無助於我們理解這一代人的愛情了。作者筆下的那些男男女女,對我來說,既是熟悉的,也是陌生的。看着他們或聚或散,或哭或笑,我顯得十分茫然,心無所依。我不知道究竟應該表示同情和嘆惋,還是感到憂慮與悲哀。

作者的敘述帶有女性特有的細膩和敏感,語言清新而活潑,故事也很動人,尤其善於剪裁,技巧嫻熟得幾乎不見痕迹,給敘事帶來一種電影鏡頭般的畫面感和流動感。兩個年輕人,一個是純情美麗的女大學生,一個是風流倜儻的年輕記者,他們從一見鍾情,到傾心相愛,從日日廝守,到依依惜別,從天各一方,到最後重逢,作者說,她寫了一段相愛而不能相守的愛情。這裏有兩種情況,一種是人不能相守而相守着愛情,一種是相守意味着婚姻,相愛而不能相守,意味着愛情與婚姻的分離。周蒙和李然是后一種。作者寫到分別十年之後的一次重逢,他們都已是有了家室和兒女的人,但他們知道,各自依然愛着對方,而且是一種刻骨銘心的愛。

在這裏,作者大膽地提出了一種可能,處在婚姻中的男女也可以保留或守護各自的愛情。這種情況在婚姻的現實中不是今天特有的現象,身在曹營心在漢,同床異夢,得隴望蜀,在任何一個時代都是有可能發生的。但在文學敘事中,這種情況很少得到過肯定。《我們無處安放的青春》的不同,就在於作者是以一種讚賞或同情的態度看待周蒙和李然的愛情的。如果說,有情人終成眷屬還是我們常有的關於愛情的一種想像的話,那麼,《我們無處安放的青春》的作者則輕而易舉地實現了一次對傳統的超越。對此,我們不必急於給出道德的或價值觀的評判,但我們卻不能不思考,如果愛情和婚姻是分離的,那麼,可能給未來的人類社會帶來哪些影響?大約半個多世紀以前,西方哲學家羅素在《婚姻與道德》一書中曾經斷言,當代婚姻中**與生育的分離,將從根本上削弱父權的影響,從而改變兩性關係中的不平等現象。而愛情與婚姻的分離,難道不會影響兩性關係的現實處境嗎?

愛情是什麼?愛情是人類關於兩性平等關係的一種想像。在傳統婚姻中,這種平等關係是不存在的。然而,以愛情為基礎的婚姻,兩性關係就一定是平等的嗎?我看也不盡然。所謂婚姻是愛情的墳墓,多少已透露出一些信息,促使很多人重新思考愛情與婚姻的關係,《我們無處安放的青春》很難說不是思考的成果之一。

文/解璽璋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我們無處安放的青春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言情穿越 我們無處安放的青春
上一章下一章

我們無處安放的青春:對傳統的大膽超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