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靈歌斯路84號(1)

查靈歌斯路84號(1)

84,CharingCrossRoad她這個最後題獻,宛如預告自己的訃聞。不到半年,我的書籍出版,而荷琳已神智不清地躺在病床上,不久即離開人世。我總遺憾沒有在她死前親贈我的書,卻也慶幸我們能在她生命的末期交會,一同分享對書、對書店、對書寫的熱愛。走過上千家書店,總是有人問我:“哪一家書店最讓你印象深刻?”說來可笑,經常在我心頭縈繞的是一家不存在的書店,嚴格地說,應該是一家曾經存在、卻早已消逝了的英國書店,我雖然拜訪過這書店的所在舊址,卻終究無緣在1970年書店歇業前親臨現場。對於這家書店的特殊情感,並非是基於“得不到的,才是最好的”心態,而是緣起於一本小書、一本關於這家書店的書《查靈歌斯路84號》(84,CharingCrossRoad),這個別緻的書名指的是一家書店的地址,內容主要是由一位美國女作家與英國書商間的往返書信所構成,在英語系的國家裏,愛書人少有不識這本書者,它不僅被改編為電視劇、廣播劇、舞台劇,最後還被拍成電影。書籍已安全抵達故事始於1949年10月,一位在美國紐約市掙扎的33歲女作家荷琳?漢芙(HeleneHanff)在一份報紙的廣告版上讀到一則英國古書店“馬克士與可漢書店”(Marks&Co.,Bookseller;Co.在此指的是創辦人之一Cohen的縮寫)刊登的廣告,上面寫着他們專營絕版書,這段文字引發了她的注意,並去函陳述自己是個窮作家,卻擁有古董書的品味,信中列了張書單並言明每本書若在5美元內,將願意購買。20天後,荷琳接到書店寄來的幾本書及採購經理法蘭克?竇爾(FrankDoel)的信件。荷琳回信一開頭就寫着:“書籍已安全抵達,史蒂文森是如此的美好,使我橘色的書架相形失色,手捧着軟羊皮封面及奶油色的厚紙頁,我幾乎顫慄,習於美國書死白的紙頁及僵硬的紙板封面,,我從不知道撫摸一本書竟然可以是如此的享受。”自此荷琳即越洋購書,與法蘭克筆交19年,兩人的書信由冷轉熱、由疏變親,彼此的稱呼從拘謹的先生、女士演變到直喊法蘭克與荷琳,內容從書擴及工作、生活,最後荷琳與法蘭克及其家人都建立了深厚情誼。時值二次大戰剛結束,英國的物資缺乏,糧食都采配額限制,每個家庭一星期僅得兩盎司的肉、一個月每人只能分到一顆雞蛋,而對岸的美國卻是欣欣向榮,荷琳於是不時透過出口公司訂購食物,轉送給書店的店員,以回報他們的服務,有一次她甚至央求在倫敦工作的女友悄悄地在店中放了禮物,幾位店員則私底下偷偷地寫信給荷琳,表達他們的謝意,因為法蘭克老覺得與荷琳聯絡是他個人的專屬權利。這些人性化的溫馨情節固然是感人之處,不過真正讓愛書人對這本書傾倒的理由,在於閱讀時能強烈感受到荷琳對書籍的熱愛及獨特的見解,她的文筆流暢生動兼具辛辣與幽默感,不時又流露出狂喜與柔情,例如當她收到一本1852年首版的約翰?亨利?紐曼(JohnHenryNewman)的《大學的理念》(IdeaofaUniversity)時回信道:“紐曼約一個星期前抵達,我才剛剛回過神來,它放在我的桌上整天,只要停止打字時,我總是伸手去觸摸它,並非因為它是首版,而是我從未看過一本如此美的書,擁有它讓我隱隱有一絲罪惡感,那發亮的皮革封面與燙金及美麗的印刷,應屬於某個英國鄉間房舍內的松木書房,閱讀它應該是靠在爐火旁、坐在一個舒適的紳士皮椅上。”但當她不滿意一本書時,卻會激動地寫着:“這是勞啥子的《丕皮思日記》(Pepys'Diary)?這根本不是他的日記,而是某位好事的編輯自丕皮思日記中節錄出的慘不忍賭的選集,但願這傢伙去死!”如果她覺得法蘭克太遲處理索求的書時,口氣也毫不留情地叫囂着:“別只是閑坐在那兒,快動身去找書,我真搞不懂你們的書店是怎麼經營下去的!?”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書天堂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言情穿越 書天堂
上一章下一章

查靈歌斯路84號(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