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前的奢華婚禮(1)
清宮欽天監為宣統皇帝大婚選定的奉迎禮吉期是壬戌年十月十三日寅時。為了保證皇後進宮的吉期,鳳輿將提前兩個時辰出發。公元1922年12月1日零時前後,雖已退位卻依法擁有尊號的清朝宣統皇帝,身穿龍袍,在文武百官的簇擁下來到莊嚴肅穆的乾清宮內升座,親送鳳輿出宮,前往地安門帽兒衚衕后邸迎娶皇后,從而揭開了中國歷史上最後一次皇帝大婚的盛大典禮的序幕。欽天監的選擇代表天意,既然已把奉迎禮定在寅時(3至5時),則迎娶過程只能安排在深夜了。欽天監同時還規定,皇后升輿、降輿必須避開亥(21至23時)、卯(5至7時)、未(13至15時)“三相”,因此,若安排在上午、下午或上半夜,也不甚適當。後半夜裏整個城市都歇息了,正好在大街上擺場面,又是月兒將圓的時候,黑夜也跟小白天似的,一點兒不礙眼。根據宣統皇帝的一道“上諭”,貝勒載濤總辦大婚典禮一切事宜。載濤受命后當即查閱《大清會典》及歷代皇帝大婚檔案,決定按同治皇帝婚典的模式進行,並考慮酌添民國以來的新花樣。經過預算,確定“大婚經費力求撙節”,總開銷按當時報道主要有兩種說法:1922年10月28日《平報》說,“清帝婚禮用費”,“近由籌備婚禮處王大臣核定為四十萬元”;1922年10月30日《國強報》說,“因庫款支絀,經婚禮大臣載濤、朱益藩、紹英、耆齡等會議,力為縮減,議定大婚經費(統計)一百萬兩”。百萬兩即百萬元,兩說相距甚遙,這不過是預算,實際花多少怕是弄不清了。溥佳後來在其回憶錄中說是花了40萬元,即以此數計,按當時價格可以購買20萬袋“洋麵”,實在也夠奢靡的了。為了籌措這筆浩大開支,清室曾“備具公文”向民國政府追討歷年積欠的“優待費”,答覆竟是“礙難照辦”。繼而商定向英國滙豐銀行抵押借款,為此從內庫中撿出金盤、金瓶、金盒、金碗、金壺、金樽、金手爐、金如意、金葫蘆以及珍珠、翡翠、白玉和珊瑚製品等共千餘件,都是乾隆、道光、咸豐、同治歷朝遺物,有很高的文物價值。隨後將其中金銀器皿分裝四十一箱,將瓷器、玉器陳設品分裝兩大木桶,於1922年11月2日用11輛汽車運往東交民巷英國滙豐銀行。后因贖回抵押品的款項始終不能籌足,這些國寶也就因超越時限而“押死”,成為倫敦的財富了,這便是宣統皇帝盛大婚典的背景。明亮的月光籠罩着巍峨而森嚴的紫禁城。從辛亥革命后不久宣統皇帝下詔退位起,這裏雖然也熱鬧過幾回,譬如1913年隆裕皇太后出殯那天,1917年溥儀因張勳復辟而第二次登極那天,但都沒有這一次來得隆重。據當時報道,清宮各門如神武門、景運門、乾清門等都懸挂了門神,左神荼,右鬱壘,畫像丑怪兇惡,妖魔鬼怪大約是不敢前來逞能的了。恭迎皇后的鳳輿確定由東華門中門出入,因此該門還特殊裝點一番:大門左右兩側臨時安裝了四隻水月電燈,門神當然也是不可缺的,門前扎彩坊,在用黃綢扎作巨龍盤旋狀的彩柱下面,站着兩排身穿大禮服的軍警。清朝歷代皇帝大婚,迎娶皇后的喜轎均由紫禁城正門——午門進宮。明清兩代出入午門有嚴格的等級規定,其中等級最高的便是午門的中門,實際是皇帝出入的專用門。但是,允許皇后在大婚典禮中乘喜轎入宮通過一次,還允許殿試中狀元、榜眼和探花的三個人出宮時走一次。至於文武官員、宗室王公等只能依身份出入午門的東偏門、西偏門以及東西兩拐角處的左右掖門。宮內低級官吏、內監、侍衛、御醫、廚役、工匠等乾脆不許出入午門的各門,只能走東華門、西華門和神武門。對於皇後來說,一生中也只有一次機會能夠進入午門的中門,正是一身榮耀、九族沾光,這哪裏是過一道門的簡單問題呢!
民國以後,紫禁城內的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轉歸北洋政府使用,溥儀的生活圈被限定在紫禁城後半部,因此他的迎親喜轎不但不能再進大清門、午門的中門,也無權使用前三殿範圍內的東華門和西華門。如果讓堂堂皇后從紫禁城的後門——神武門進宮,實在有失隆重。經大婚禮儀處與北洋政府反覆磋商,決定為皇後進宮破例開啟東華門。那天,東華門左門柱上還高懸一塊紅色紙牌,上書“觀禮、慶賀人員均由神武門出入”字樣,表明此門是專為皇后開放的。差不多有十年未下門閂的凄涼、冷清的東華門,一下子充滿了喜慶氣氛,變得熱鬧而氣派。高高低低不同層次的觀禮人員,自11月30日入夜起便陸陸續續由神武門入宮來了。神武門前汽車、馬車、騾車擺得滿滿的,神武門額也裝點了彩棚。據“慶賀瞻禮人員登名簿”記載,最早來到的是溥儀的六叔載洵,而最後一名是北京警備司令部的高級警官聶憲藩,有頭有臉的人物共237人。其中有外國男女人士二十多人,中國地位顯赫的女士三人,國會議員二十多人,身穿民國大禮服的政府武官和穿燕尾服的政府文官二十多人。其餘為清朝皇族的宗室親貴、王公大臣、遺老闊少,以及在小朝廷任職的官員等,他們身着清制禮服。這些觀禮人員中只有少數地位高的可由景運門入內,普通觀禮人員及外國人均在景運門外。景運門旁燃點羊角雙喜字立桿燈五十對,南路鋪厚棕地氈,轉至乾清門,並有儀仗器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