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節 媽媽(1)
在我看來,大凡一個功誠命就的人物、都沾一個孝字。提起大孝子姜昆,用允推獨步、加人一等、德配天地,罕有其匹來形容他決不過分。姜昆的爺爺奶奶,接近生命旅途的終點的時候,才見到他們的隔輩人--姜昆。這唯一的大孫子,可是爺爺奶奶的心尖兒,真可謂,頭頂着怕嚇着,嘴含着怕化了,吃鹹的怕齁着,吃辣椒怕辣着......少年時代的爺爺,因為家裏太窮,為了脫貧,他告別了家鄉,獨闖京門,從青島沿着鐵道線,踩着枕木,一步一步地走到了北京,他從飯店小夥計做起,口掖肚攢,先開了一個山東饅頭鋪,接下來又開了同福齋小飯店,當上了小業主。到解放時,化為資本家了。爺爺是出了名的大善人,佛家講惡有惡報,善有善報,這個辨證唯物主義,在爺爺身上,得到了驗證,也許是積因的影響。姜昆所行之善舉,比其爺爺,可以說有過之而無不及。文革中,因為爺爺應了個資本家的名,被清除出京,遠去鄉下,勞動改造,從小,在爺爺奶奶身邊長大的姜昆,心裏也始終牽挂着年邁的爺爺,他曾不止一次的徒步跋涉上百里,去看望老人家,把家裏啃鹹菜疙瘩節省下來的一點錢,買些好吃的帶給爺爺。奶奶陪他的時間不長,她的人生之旅只有五十年,奶奶在世的時候,姜昆還穿開襠褲哪!但記憶力超凡的姜昆,還依稀記得奶奶的模樣,奶奶的語音,以及奶奶哄他玩耍的一幕幕情景,特別奶奶給他講的故事:一家哥倆,老大糕,老二傻......直到現在他還記憶猶新。他想把奶奶的故事傳給他的下一代。他的愛女姜姍對太奶奶的故事不感興趣,她說,什麼老大糕老二傻,如今醫學科學這麼發達,哪有幾個傻子......對他的慈母,姜昆更是尊敬備至,關愛有加。母親是位了不起的母親,她平凡而又偉大,因為姜昆的外祖父、外祖母英年早逝,做為他們長女的母親,**歲立志,她那稚嫩的肩膀,便挑起了一家人的生活重擔。她身下,肩兒挨肩兒的幾個弟弟妹妹,都是由她一手帶大的,都說老姐如母,確實不假。嫁到姜家之後,她肩上的重荷更加重了,上奉公婆,下待丈夫,還要侍候孩子。讓她在紛繁的家務勞動中,塑造了一個典型的賢妻良母的形象。因為其父親姜祖禹是著名書法家,母親同父親在一起,耳濡目染,對書法也深諳其道姜昆在母親的言傳身教中長大,母愛,高尚的母愛,像過甜的乳汁一樣哺育了他,像陽光雨露滋潤了他。使他從孩提時長,便懂得了孝順這兩個字的特殊的、和極為深刻的含意。通過母親在最艱難困苦時唱的那首小白菜、葉葉黃,七歲八歲沒了娘的歌曲,品嘗着母親唱歌時流出的那一大滴、一大滴的淚水,他深諳母親埋藏在內心深處,不為人知,也不想讓人所知的、一般人難以忍受、也無法忍受的、創巨痛深的苦楚......做為父母的長子,他知道主動去分擔母親的痛苦,他也像母親當年對待弟弟妹妹那樣,影響和帶動他身後,一個又一個接踵而來的弟弟妹妹。如今母親已經到了八十高齡,但做為大忙人的姜昆,儘管工作任務繁重,外出活動頻多,奔走五洲、穿梭海外,可他從來沒疏忽對母親的關愛和行孝、他把唯一一棟別墅,讓給母親居住,還顧人服侍母親的衣食起居,每周,他只要在京,他都帶上嬌妻愛女,去同老人家團聚一下;每每這個時候,老太太總要親自下廚,為兒子做一頓,她最拿手、也是兒子最愛吃的老北京炸醬麵......小的時候,他考少年宮文藝班的時候,媽媽是他的第一個觀眾,如今成了全中國家喻戶曉的大明星,每當上演新的相聲段子,他也不忘了把母親接到演出現場去,接受老人家的審閱;連寫毛筆字的時候,他也請母親指點。姜昆對媽媽的評價極高,他說:"媽媽當初有工作,後來孩子多辭掉了,因為掙的工資還不夠孩子上兒所的費用。街道選了媽媽做街道治保主任。三十多歲的媽媽做的那個好就甭提了。可"文化大革命"一來,不讓媽媽做了。原因是我爸爸家裏是資本家,爸爸本身是教師,屬於"資產階級"。過去管人家,現在被人管。媽媽一點也不往心裏去。在中國,儘管政治鬥爭風起雲湧,一浪又一浪,但老百姓心裏的秤總沒倒個兒。尤其在街道上,開會的時候"陣線"分明,一回到家裏,鄉里鄉親,左鄰右舍,家長里短的依然照舊。我記得媽媽這時候的主要工作是:幫不認字的林奶奶讀信;幫對門的王大媽往家寄錢;替出於"階級鬥爭"的驚嚇,神經上受到了刺激的趙媽媽開心;新結婚的小兩口吵架也找我媽來。"文革"過去以後。街道選舉,媽媽當了街道居民委員會的主任,還被評為全國"五好家庭"的先進代表。"老太太已年逾八十、雖然年事已高,但身體結實、精神頭足、報刊、雜誌、影視、每天都要接觸政治、經濟、文化、科學、談起來都不落伍,前些天,為了要一本姜昆外傳,我給老人家所在的八仙別墅打了一個電話,253、正是老人家接的電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