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孩子太累了
我是一個日本人,10年前嫁到了中國,現在是兩個孩子的母親。我的孩子在中國出生,現在已經上小學了。和天下的父母一樣,我也希望他們成為中國未來的棟樑。可是看着他們,還有他們的同學纖弱的身體和日顯老成的小臉,聽着他們口中流利背出的標準答案,我不禁擔心:就這些從教育流水線上生產出來的大同小異的“產品”,能夠撐起中國繽紛的未來嗎?我來北京后最大的感觸是,中日兩國在兒童教育上差異太大了;最大的差異是,中國孩子太受限制了。幼兒園的繪畫課上,中國老師先讓學生按提供的樣本依樣畫葫蘆,然後再塗上規定的顏色。孩子們在整齊劃一的教導下老老實實地按要求畫畫。老師似乎滿足於學生的恭順聽話,可是孩子們在那樣的樣板畫上能感覺到自然的韻律、空間的流動嗎?在日本教小孩畫畫,與其說在教繪畫,不如說任其塗抹更為貼切。先是畫線,再開始畫圓、畫人,然後慢慢學會以周圍環境為參照物,按自己對世界的理解和想像來作畫。在他們的世界中,太陽可以是綠色,小草也可以是紅色。從他們的畫裏,你可以了解他們在想什麼,還欠缺什麼,可以有針對性地對他們進行指導和幫助。第二個感覺是,中國的孩子真辛苦。在所謂“素質教育”的口號下,家長們紛紛帶着孩子去上各種藝術班。但令人不可思議的是,家長們的意圖似乎不是通過藝術形式讓孩子陶冶情操、享受人生的樂趣,而只是為了讓孩子取得專業等級證書,將來能夠上個好大學。藝術到中國居然衍生出這種新用途,這恐怕是藝術大師們始料不及的吧!藝術本來是跨越國界、使陌生的心靈交匯融通的人類共同語言,幾級幾級又有什麼意義呢!還有一個感覺,中國孩子集體活動的時間太少了。為實現家長的期望,孩子的童年被學業佔去大部分的時光,所剩的一點時間也大多是被關在家中,陪着電視和遊戲機度過。沒有玩伴的獨生子女們簡直就是孤家寡人了。其實,被大人們嗤之以鼻的孩童遊戲,在健全孩子的人格方面發揮着重要的作用。孩子在群體遊戲過程中能慢慢學會忍耐、協調、合作、剋制自我,學會集體活動的規則,而這正是最簡單、最基本的社會學課程。在日本可不一樣,不但團體活動多,而且許多活動,如運動會、開學典禮等,家長也經常參加。在活動中,家長們可以為孩子打氣助威,分享成功的喜悅,分擔失敗的遺憾。教育不僅是老師和學校的事,也是家人和全社會的責任。我的孩子是半個中國人,也是中國未來的接班人。作為他們的母親,我不希望把他們培養成沒有經過風雨的溫室花朵。  [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