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陳(春秋 魯哀公四年)(1)

第十七章 陳(春秋 魯哀公四年)(1)

來年春天,孔子和弟子們最終到了陳國。進入宛丘都城之日,正是春光爛漫、桃紅柳綠之時。

那宛丘之城,城牆低矮,街道古舊,外圓內方,平鋪直敘,毫無崢嶸氣象,但陽光一照,破落的衢巷,參差的房屋,像是屋頂街面刷了一道新漆,也有煥然一新之感。

街市上灰頭土臉、破衣爛衫的行人,也跟着面目生動起來,熙來攘去,為城中平添了許多活力。

走在街上,孔子和弟子們的情緒又振奮起來,志氣逐漸昂揚,覺得道路儘管曲折,前途畢竟光明,那份安邦治國、重整天下的豪情,也像浩蕩的春風一樣,一時又充滿了天地之間。

此次赴陳,從第一次離衛之日算起,一路來來回回,折折返返,整整走了五年。

孔子自己也從五十多歲走到了六旬開外,心裏那種時不我待之情更加急迫。

陳閔公聽說孔子來了,十分高興,立即派人迎接。陳國弱小,地處偏遠,難得有孔子這樣遠近聞名的博學之士來訪。

另外,他正好有一事要向孔子請教。朝臣們為此事已爭論了多日,至今莫衷一是。

原來,幾天前,宮內發現了一隻死鷹。這禿鷲一般的死鷹,身上貫穿着一支一尺八寸長的長箭,箭桿是用木製成的,箭頭是用岩石打磨的。

這長箭穿身的死鷹,是夜裏從天上直接掉下來的,落在宮廷的階前。早上,一個宮女先看到,嚇得尖叫起來,手中的夜壺都驚脫了手。

到了中午,整個宮中都知道了這事兒,可事情沒有弄清楚之前,沒人敢碰那隻死鷹。

那死鷹躺的地方,正在廷前的正階,朝臣們上朝時,都遇到了妨礙,只好繞道而行。

陳閔公聽到稟報時,心中微驚,以為天降凶兆,來警示君王了。朝臣們也議論紛紛,有懷疑刺客恐嚇的,有猜測宮內陰謀的,大家雖說不清,心裏都覺得不祥。

閔公的特使,將孔子帶到了事發現場。那隻死鷹仍安詳地躺在廷中階前,翅展爪縮,雙目緊閉,渾身散發出一股味道。

孔子捂着鼻,湊近細瞧,沉吟片刻,下了斷言:“此鷹死矣。”旁邊站着的兩個宮女,捂住嘴,忍住笑。

孔子又仔細地看了一會兒,繼續說道:“此鷹被箭射死。”

“噗嗤”,兩個宮女中的一個笑出了聲。陪同前來的陳王特使皺了一下眉,問:“這鷹怎麼會死在這裏啊?”孔子說:“拔箭出來。”隨從侍衛將長箭從死鷹身上拔了出來。

孔子拿着長箭,審視良久,緩緩說道:“此鷹自遠方來。”陳王特使聽了,疑惑不解,問:“夫子如何得知?”孔子指着鷹身上的長箭說:“這箭不是尋常之箭,木為桿,尖石為鏃,乃肅慎之矢。肅慎是東北地區的夷蠻之國。昔武王克商,通道於九夷百蠻,與肅慎國有邦交。四方來貢,各獻土特產品,肅慎國所貢,就是這種石長箭。此鷹中箭之地,應在千里之外。”陳王特使聽了,頻頻點頭,嘖嘖嘆服,又拉了拉孔子的衣袖,悄聲問:“是不是好兆?”孔子沉思了一會兒,說,“好兆。好兆。此有鷹負肅慎之矢來陳,有深意焉。當是先王之德。先王以德治國,將肅慎之矢,賜於長女大姬。大姬嫁於虞胡公而封於陳。按周禮,珍寶分與同姓諸侯,顯骨肉深情;貢物賜予異姓諸王,求安定團結。陳國為異姓友邦,故得賜肅慎之矢。不信,可去國庫里查查,或許還有存貨。”陳王特使早已被孔子說得肅然起敬,欽佩萬分,立即叫人去國庫里塵封多年的雜物堆中尋尋,看看有沒有這種肅慎之矢。

不一會兒,有人來報,說在倉庫里真的找到幾支。陳閔公聽完特使對此事的詳細彙報,也大為驚奇。

讓他驚奇的,是孔子的博學,這老先生對陳國的歷史竟比自己還熟悉;更叫他佩服的是,孔子的一番分析解說,竟能化災異為祥瑞。

這實在是國家急需之人才。當即吩咐賜宴,請孔子吃飯。孔子盛裝赴宴,入殿時,小步急趨,畢竟年事已高,步履蹣跚,跌跌沖沖不穩了。

好在這幾年,一路行走,鍛煉不斷,腿腳仍健,入宮行走,仍有展翅滑翔之態。

謁拜之時,見陳王年輕,面目端正,神情爽俊,有明君之像,對陳國的信心頓時又增了幾分。

想起自己為了赴陳,歷盡千難,曾經萬險,如今終於能面見陳王,詳述治國之道。

陳國雖小,只要陳王肯用自己,期月而已,最多三年,國事必能強盛,天下定能大治。

陳王敬酒,一巡之後,誇起孔子博學。孔子起身離座,長揖致謝,說道:“不敢,不敢。君子活到老,學到老。”陳王又賜座,說:“聽說,當年魯國季府里打井,打出一隻怪物,無人認得,只有夫子識得?”孔子又起身離座,長揖到地,回答道:“那是幾年前的舊事了。井中發現一個陶缶,缶中有一隻怪獸,眾人都說是狗類,丘獨以為是羊科。”

“為什麼?”閔公大感興趣。他生性好奇,喜歡百科知識,特別是犄角旮旯里的學問,像雀兒能不能閉着眼睛飛?

蜈蚣到底有多少條腿?他平時博覽群書,特愛動腦子,但只用於記憶,從不浪費于思考。

孔子說:“木石之怪,入木為夔,居山為魍。喚之怪,在海為龍,在河為罔象;土中之怪,唯有墳羊。故丘以為怪物乃羊也。”  [返]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故事新說“解悶主義”再說孔子一生――聖人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耽美同人 故事新說“解悶主義”再說孔子一生――聖人
上一章下一章

第十七章 陳(春秋 魯哀公四年)(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