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衛(春秋 魯定公十四年)(2)

第三章 衛(春秋 魯定公十四年)(2)

他心中着急,常常一人在庭院中,長嗟短吁,嘴裏喃喃自語:“只要用我,期月而已,三年有成,三年有成啊!”這期月就是十二個月,也就是一年。他一向對弟子們說,君子如櫝中美玉,善價待沽,總會有識貨之人,不用着急。不想,自己放在貨架上數月,沒有買主,賣不出去,成了滯銷產品,難道自己先要等上三年不成?院中有棵老榆樹,樹榦高大,繁枝萬千,不經意間,滿樹綠葉,飄然落盡,只剩枯枝向天。秋風又起了。在衛國的日子,不用屈指,算算快要一年了。閑居無事,孔子除了與弟子們談學論道之外,便是用心讀《易》。這些年來,他覺得自己已將人世間的道理窮盡了。大道之義,簡單明白,淺顯清晰,不知為什麼,君王就是不信,諸侯就是不聽,到處行不通呢?難道大道之行,真有待於天命嗎?為了探究天命,他便開始學《易》。《易》書不好懂,從五十歲時開始讀,讀到現在,還沒通讀一遍,仍在琢磨“乾卦”之辭“元亨利貞”的含義。探究天命之秘,世上原有三大奇書。一是伏羲氏時,有龍馬躍出黃河,背負奇圖,伏羲氏見了,沒去幫妹妹女媧補天,而隱居深山三年,仰天俯地,苦憶追思,畫出了“八卦”,世稱“河圖”;二是大禹治水時,有神龜浮出洛水,背刻奇數,大禹見了,辭了治水疏河的工作,入家門不出三年,刻甲畫骨,計籌算數,編出了“九疇”,世稱“洛書”。可惜,這“河圖”和“洛書”,失傳已久,世上留下來的,僅剩《易》書一部了。這《易》書,據說是周文王,根據“河圖”和“洛書”,一分為二,合二為一,三位一體,融會貫通而成,為後人留下窺天的一點線索。後世之人,想要領悟天道,如今只有學《易》一途了。讀《易》之餘,孔子練習擊磬。這磬是玉石製成的樂器,懸於架上,按音階排列,用木槌敲擊,樂音清亮,韻味悠遠。他以前跟樂師學過彈琴,也吹過笙,敲過鼓,現在又迷上擊磬,一到午後,便“叮叮噹噹”地敲個不停,像是有人在裝修。那日午後,孔子正在堂中擊磬,奏的是一首名為《龜山操》的舊曲,有思鄉懷國之意。一曲未終,忽覺窗外有人,立即停了下來,叫子路出去看看。一會兒,子路回來了,說是一個農人,背着土筐,路過這裏,被磬聲吸引,便站在窗外,聽夫子擊磬。他問,那農人聽后說了什麼沒有?子路回答說,那農人見我出來,就說,磬音悅耳,就是敲得不太連貫,擊磬人好像有心事。說完就走了,頭也沒回。他聽了,心裏覺得蹊蹺,說:“這個農人不尋常呀!”子路撓撓頭,說:“是和一般農夫不一樣,眉清目秀,臉也白凈,一身布衣蠻平整的,背着的土筐,也嶄新嶄新的。”正在這時,衛靈公的近臣公孫余假登門。這公孫余假是來噓寒問暖的,隨身帶來了一些兵丁。寒暖問完了,公孫余假走了,帶來的兵丁卻留下了,在院外守着,說是加強警衛。從此,弟子們出入,全要被盤問一番。孔子見狀,心裏微微一沉,知道這叫“監視居住”。剛才那窗下聽他擊磬之人,大概也不是什麼農人,說不定是便衣。難道衛靈公對自己有所猜忌?還是宮裏有人進了讒言?或是魯國季府不想放過他,要借衛靈公之手害他?想想衛國不是久留之地,還是早日離開為好,不然,說不定什麼時候就會獲罪。恨的是,一時沒有脫身之計。他閉門謝客,終日不出,連磬也不擊了,怕是隔牆有耳。弟子散了一些,各自謀生,少些聚眾嫌疑。好在子路還守在身邊,寸步不離,危急時,雖說未必能以一擋十,多少還能拳打腳踢。子路姓仲名由,是幾年前自己在街上撿回來的野孩子。當年,這孩子流落街頭,露宿巷尾,面黃肌瘦,破衣爛衫,每日摘樹上野果、撿菜市爛葉,充饑果腹。他見了可憐,就收下為徒,供他衣食,教他識字。不想,一個羸弱瘦小的野孩子,吃糠咽菜,幾年後,長成了七尺壯漢,生得肩寬腰圓,膀大臂粗,力大無窮,勇猛異常,真叫人覺得,人不可貌相,特別是對小孩子。子路長大成人後,好行俠仗義,最大的夢想,就是和朋友們一起,馳車馬,衣輕裘,大碗喝酒,大塊吃肉。待到車壞了,裘破了,買酒買肉的錢花完了,也不心疼,只是大呼幾聲:“痛快!痛快!”他以為那就是夫子所說的“大同”境界了。他讀書不上心,腦子不肯多用,學業上,與時而不能俱進,登堂而不能入室。他自己似乎也不急着入室,覺得與其讓夫子個別輔導,不如呆在大堂聽大課自在,在底下可以磨拳擦掌,跺腳踢腿。孔子見他好武,就叫他跟隨自己,當了保鏢,只是不時以“君子動口不動手”的道理教育之。子路雖小夫子九歲,因有養育之恩,一直視師如父,為了夫子的安危,完全可以不顧自己的生死。有了子路追隨左右,孔子就再也聽不到別人的惡言惡語了。以前,師徒一行人,高冠寬衣,大領闊袖,在曲阜街上那麼三進一退地一走,免不了招來一些圍觀閑人,連噓帶哄,有譏有罵,更有甚者,扔些瓜皮梨核什麼的。如今,子路豹眼一瞪,熊掌一攥,閑人們多半會噤若寒蟬,到了嗓子眼的惡言惡語,也不得不憋回肚裏。  [返]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故事新說“解悶主義”再說孔子一生――聖人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耽美同人 故事新說“解悶主義”再說孔子一生――聖人
上一章下一章

第三章 衛(春秋 魯定公十四年)(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