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4章:問題頻出
也不是說理論知識紮實,工藝先進就可以免了這道程序,就連後世被國人捧上神壇,稱為工業科技最先進,最有匠人精神的德國和日本都犯過這種低級錯誤。
德國新下水的一艘軍艦,居然是歪的,那是重心不正的緣故,而日本一艘巨型貨輪也是下水不久就拆成兩段,沉入大海,雖說是材料方面的原因,但也證明其造船的質量非常差勁,起碼檢驗標準就不咋的,否則不會出現這種情況。
楊文禮前世並不是科班出身,更不是科學家,但他深知質量的重要性,中國人就是在這方面不行,他想改變這種狀況。
怎麼改變?就是在製造工藝和質量檢測上下苦功夫,得真干實幹,不是嘴上說說。
船模倒底比較簡單,起碼它就沒有複雜的動力系統,也沒艦炮什麼的,都是一些模型代替,在技工部門的努力下,半個月就造好了,模擬水池更簡單,不過是放了幾台水泵。
這一天,楊文禮親自參加了實驗,1.5噸的船模,人是抬不動的,是由四匹健馬拉動,到了實驗場地,再由塔吊吊入水池中。
水池首先不鼓浪,得先看看船模歪不歪,還別說,這一下水,確實有一點點歪,於是楊文禮就問了:“禮人,你們製造模型的時候,是等比例製造的嗎?”
“陛下,絕對是等比例製造的,微臣自知這艘船模是要實驗的,負有重任,不是觀賞性的船模,微臣怎敢疏忽,我是全程監造的。”
“不是你們的原因,那就是設計有誤了,你們趕快找一找原因,再把船模改正過來,然後做模擬高危海況實驗。要確實沒問題了,才向朕報告詳細改動數據,朕還要改動設計圖。”
“遵命!”楊禮人鞠躬應諾。
一開始就出了問題,楊文禮剛剛的高興勁也沒了,他吩咐了楊禮人幾句,就掉頭走了。
不過這艘船模的傾斜度還不大,證明沒有出什麼大問題,也很容易改正。
等造出了真船,還有更多的試驗,其中之一也有傾斜實驗,就是用重物壓艙,在各個地方都要實驗個夠。
還有系泊實驗,出海實驗等等,這些還都是小實驗。
之後是艦炮實驗,看艦炮是不是處在正中軸線上,再看看艦炮是否會引起共震,對船體是不是有損傷,這個實驗要的時間最久,炮管都要打爛幾十根。
還有最重要的動力系統實驗,雖說沒有複雜的電子設備,但各種基本實驗都要來個遍,一樣也不能少。
第一艘船型的實驗要得特別多,風險也最高,後面同一系列的護衛艦就沒必要實驗這麼多了。
搞科研的時候,時間都是不經意間就流走了,到了十月中旬,模型終於通過了模擬惡劣海況實驗,這表示護衛艦的外形以及重心設計基本沒問題了,可以進行船體建造了。
船廠因為加了大量的人力,也有了幾棟廠房,製造工件與零部件在船廠進行,技工部門與工業區的工人大部分都轉入船廠工作,當前造船是重點。
進入製造環節,楊禮人就是領頭人了,沒人比他更合適,因此他也成了船廠的第一任臨時廠長,當然啦!楊文禮也是全程呆在船廠,實際掌總是他這個大boss。
十月中旬已經很冷,一些戶外活動已經停止了,只有室內依然不影響工作,可以用分段建造法在廠房內施工,但沒有大型平板車,建好了也拉不到船塢內去組裝。
怎麼辦?短時間內可以用軌道輸送解決這個問題,因為護衛艦不大,總共只有一千五百噸,分作三段,每段只有五百噸。
可用什麼拖攜又是一個大問題?五百噸也不是用馬可以拉動的,主要是馬沒法制動,踫到一個下坡,船體就會失去控制。
“禮人,不管怎麼說,船體先在鐵軌上建造,總會想到辦法的。”
“陛下,那鐵軌定多寬呢?鐵軌又是何種規格呢?”
“這是貨運鐵軌,要寬一點,就定兩米五,鐵軌也必須是重型鐵軌,每米要重100公斤以上。”
“喛!微臣馬上去鋼廠定製。”
建造環島鐵軌與火車,楊文禮是早有想法了,楊禮人是他最貼身之人,當然也知之甚詳,只是以前一直沒空,就沒有付諸實施。
現在是沒辦法,冬季嚴寒的天氣,工人只能在溫暖的廠房內工作,又不能耽誤造船工期,逼着楊文禮只能先在船廠內鋪設鐵軌。
又因為船體很大很重,軌道窄了不行,鐵軌輕了也不行,於是就有了楊文禮剛才所說的變態規格。
這與後世的火車軌道規格就有了很大的不同,足足寬了五十多公分,實際上楊文禮一經制定了這個規格,以後遠東王國的火車軌道就是這個規格了,因為火車可不是小玩具,它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牽一髮而動全身,不是改寬軌道就成了,就連整個工業體系都要改動,是很難改動的。
拖拉船體最好的工具當然是火車,這是毫無疑問的,可是,要重新研製火車也肯定不行,火車的難度不比護衛艦少,甚至還要超過。
不過遠東王國也有了一定的基礎,有電動機,有電力系統,造一輛電力機車並不是難事。
感覺時間緊迫的楊文禮,馬上又回工業區自己的辦公室去開始設計這個世界上第一輛電力機車頭了,不,不應該叫火車頭,應該是機車底盤。
因為單個的電動機,動力不足,只有採用分佈式動力系統,說簡單點就是每個火車輪子就有一部電機,同時也要有一套制動系統。
這樣就比較簡單了,只要解決一個火車輪子的設計,就等於是全套火車底盤系統的動力與制動系統全部解決了。
還好,以前研製自行車的時候,將剎車片材料也研製出來了,電機是現成的,其它材料也沒有特別要求,這說明楊文禮不要去重新研製材料和重要零部件,就單單隻是設計,任務又要輕不少,現在最難的反而是複雜的底盤系統了。
楊文禮不是一個人單打獨鬥了,他有一百五十個設計師手下,火車底盤又大部分是重複的,人多力量大,設計起來速度也很快。
還有時間,建造船體先前有許多工件與零部件,以及分段船體都不要在電力火車底盤上建造,有些甚至要在鋼廠製作,比如一些大型板材,工字鋼製件等等,都需要大型軋機大型卷板機,而工字鋼又必須用大型設備焊接,才能保證質量,只有建好了要拉去船鎢組裝了,才需要用上火車與軌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