衰與榮・下卷・第六章(4)
“佛教也是學問嗎?”當然,這就是一門解脫痛苦的學問。說簡單點,它是解脫老病死痛苦的哲學。“哲學?”它也有一整套宇宙觀,人生觀,認識論,方法論。還有一整套倫理規範。它還是一門體系很完整的哲學呢。“真是有意思的說法……”吳鳳珠蒼白的臉上露出一絲笑意,“悉達多怎麼就能創始呢?”一方面,他自幼很博學。因為他是王子,受過很好的教育,哲學,文學,數學,他都學過。另一方面,他的天性。他不僅聰慧,而且具有內省深思的特殊思想力。他是一個對痛苦感受很敏銳的人。他不僅自己感受,而且能替別人感受,所以,他才能對如何解除人類痛苦悟出道來。“過去怎麼就沒聽你講過這樣有意思的見解?這麼說,佛教的宗旨就是解脫痛苦了?”過去你不願聽嘛。佛教就是想解脫人間之苦。所以,佛教的教義,概括起來就是四諦:一,苦諦,講世間之苦;二,集諦,也叫因諦,講苦的原因;三,滅諦,講苦的消滅;四,道諦,講滅苦的方法。它的教義雖然是面對整個人類苦難,但最初它更是勞苦大眾的宗教,因為世間苦難絕大部分降在他們身上。“那你講講佛教教義吧。”吳鳳珠半睜着眼躺在病床上,她的目光時而矇矓,時而明凈。范丹林也來了,在床邊的圓凳上坐下。佛教的全部言教,叫佛法。我先給你講**的定義吧。“法”,梵語是“達摩”。佛教的解釋:“法謂軌持”。軌道的軌,保持的持。再具體點,“任持自性,軌生物解”,就是說,每個事物都保持它自有的個性,有一定軌則,表現出來使人了解它為何物。因此,佛教把一切事物、現象,物質的,精神的,過去的,現在的,未來的,都叫做“法”。一切“法”、“諸法”,就是指天下萬物。但佛的言教因為符合一切“法”的真實情況,所以,本身也具有“軌持”的特點,所以也叫“法”。“有點像我們現在的說法呢。”所以“法”在佛教中,既指一切事物、現象;也指事物保持、表現自己特質和規定性;也指佛的言教。佛法,包括其主要內容四諦,都是依據一個基本原理:緣起論。“緣起論?”是,緣起,具體意思是“諸法由因緣而起”,因緣,就是能產生結果的原因。在因果中起主要的、直接作用的條件叫“因”,起間接輔助作用的條件叫“緣”,鳩摩羅什說:“力強為因,力弱為緣”。還有一種區分:“前後相生,因也;現相助,緣也。”但在佛教中,有時“因”和“緣”合併稱為“因”;有時又合併稱為“緣”,如剛才說“緣起論”,緣字就當“因緣”講。還有時,“因”和“緣”相互替用。“諸法由因緣而起”,就是說任何事物、現象都有一定的原因、條件,才生起的。北京西山佛牙舍利塔上不是刻着一首“緣起偈”嗎?“諸法因緣生,緣謝法還滅;吾師大沙門,常作如是說。”佛教中,“緣起”還有一個定義:“此有則彼有,此生則彼生;此無則彼無,此滅則彼滅。”這表明了異時和同時的互存關係,在佛法中都是因果關係。有時一因多果,有時多因一果。沒有絕對的因,也無絕對的果。一切事物都處在這種時間上、空間上的豎的、橫的因果關係的編織之中。“這簡直就像德國古典哲學中的辯證法了。”所以釋迦牟尼了不起啊,他為什麼能征服那麼多人?他在公元前六世紀就能用這樣的宇宙觀來解釋世界,難道沒有邏輯力量?我們進一步研究緣起論,才能發現他在哲學上的先知呢。“你講吧……”吳鳳珠閉着眼聲音低弱地說,他停住了,看着她,她的臉上浮着朦朧的黃色光暈。到佛的境界去遨遊了?過了許久,她又微微睜開眼:“接着……”緣起論,具體有十一個定義。一,“無作者義”,就是說無造物主;二,“有因生義”,這是對無造物主的進一步說明;三,“離有情義”,有情的梵語是“薩”,指人和一切有情感的生物;四,“依他起義”;五,“無動作義”;六,“性無常義”;七,“剎那滅義”;八,“因果相續無間斷義”;九,“種種因果品類別義”;十,“因果更互相符順義”;十一,“因果決定無雜亂義”。一下說得太多了吧?要不要我一條條解釋?噢,我總起來簡單講講吧。這十一條,就是對宇宙萬物間的因果關係,對因果關係編織萬物的宇宙,作了更深入具體的論述。概括起來主要是兩點,一是“諸行無常”,二是“諸法無我”。“無常”,就是說宇宙萬物都處在由因而果的生滅相續中,是不停頓的,是每剎那間——佛教把彈一指頭的時間當六十剎那——都在生、住、異、滅的,是無常的。佛認為,佛教也受“無常”的支配,有興起時期,演變時期,衰敗時期,將來會滅。“辯證法還挺徹底的啊。”“無我”,就是沒有主宰。每一事物,每一生命,每一人身內都沒有主宰,宇宙也沒主宰,沒造物者。“那不有點像無神論?”緣起論概括起來就是“諸行無常”,“諸法無我”。這兩條是總法則,在佛教中稱為“法印”。佛教中有四法印,再加上“有漏皆苦”,“涅槃寂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