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金時代》:貧乏的時代里的文學黃金

《黃金時代》:貧乏的時代里的文學黃金

作品裏面的事情要想儘可能少地誤讀並真切地理解一位作家,最好的辦法就是認真地去解讀他的作品,而不是聽那些裝腔作勢的、謬托知己的、自以為是或者藉機撈稻草的聒噪者們的胡言亂語——我在前面的絮叨也可以歸入胡言亂語者之列。也許我們的心智、我們的教養、我們的學識、我們的文學觀念以及我們的靈性(我們有靈性嗎)都不足以和作者順利地達致溝通,一致肯定也是不可能的,否則就不會有這麼多的誤讀事件接二連三如縷不絕地發生了;但我們仍然必須相信自己的眼睛,我們能夠讀到的便是我們所能夠知道的,此外別無它途。所以,在一通可稱胡說八道的外圍議論之後,我想進到王小波的作品裏面,看看作品裏的事情,也許比站在河岸上指手劃腳更有意思一些。我一點也不想掩飾我對《黃金時代》的偏愛。我認為《黃金時代》是我們這個紛紜駁雜、泥沙俱下、表面熱鬧、內質貧乏的時代里的文學黃金。早在多年以前,當我拿到華夏出版社的單行本《黃金時代》的時候,我就被它的超撥特異的文學品質吸引了,我由衷地感到驚奇:我們的時代竟有這樣的小說!也許是我孤陋寡聞,但我仍然要說,《黃金時代》是我們這個國家我們這個時代可能產生且已經產生的最好的小說文本——雖然華夏版的《黃金時代》曾經被長期地冷落在書店的書架上少人問津——這是否也在佐證着我們的知識界和文學批評界的有眼無珠呢?後來的熱鬧只是小說界的造神運動,造神運動中只有溢美之詞,卻很難聽到像王小波本人一樣的特異之聲了。我為文學界也為讀書界悲哀。當時讀完之後,我又去買了好幾本,分送給一些朋友,並不遺餘力地向他們推薦。他們讀後更多的是嘖嘖稱奇,而到了後來,當傳媒與知識界把王小波的逝世操作成一個文學事件而熱鬧非常的時候,我們卻感到內心寒涼,你們早幹什麼去了?幸而現在熱鬧已經過去,我們可以坐下來認真地讀一讀王小波了。花城版的《黃金時代》被列入王小波的《時代三部曲》出版。這是以文革時代為背景的系列作品構成的長篇。在這組系列作品中,名叫“王二”的男主人公處於恐怖和荒謬的環境,遭到各種不公正的待遇,但他卻擺脫了傳統文化人的或悲憤或萎瑣的心態,創造出了一種王二所獨有的反抗和超越的方式:既然不能證明自己無辜,那就設法證明自己不無辜(我們就是故意要壞一壞呀)。他以**作為對抗外部世界的最後據點,將**表現得既放流形骸同時卻又純潔無邪,不但不覺得羞恥,還要轟轟烈烈地進行到底,對陳規陋習和政治偏見報以“壞孩子”式的怪笑,以此展開其尖銳而又飽含幽默的挑戰。如果我們不是睜了眼睛說瞎話,那麼我們就應該承認,在此之前,我們還從來沒有看到過有人以如此的方式表現荒唐的文革歷史。作者以其機智的光輝折射出文革時期無處不在的對人性的壓抑,使人的精神世界從悲慘黯淡的歷史的陰影里超撥出來,王小波以其獨特的狂歡式敘述凸現了高貴的人性的力量,並對罪惡的現實形成了強烈的反諷。正如戴錦華教授所說:“在《黃金時代》中,我們閱讀到的與其說是浩劫,不如說是狂歡;與其說是悲劇,不如說是荒誕喜劇。其中**成為一種突出的對象與奇異的載體。”正是**在這部作品中所處的突出地位,正是其橫空出世般的對**的敘寫方式,正是其非常的“不嚴肅”,使許多人的脆弱神經難以承受,從而一再地引起誤讀。但這只是在我們的偽善的畸形的文化背景下才會發生的事情,《黃金時代》在香港出版的時候,乾脆就叫《王二風流史》,似乎也沒有引起怎麼樣的非議。但是,因此便把王小波的作品指認為**小說,顯然是一種誤讀;進一步地,把它認作政治場景下的**化出演,則是一種更“深刻的”誤讀;也許我們應該聽聽王小波自己的言說:“這本書里有很多地方寫到性。這種寫法不但容易招致非議,本身就有媚俗的嫌疑。我也不知為什麼,就這樣寫了出來。現在回憶起來,這樣寫既不是為了找些非議,也不是想要媚俗,而是對過去時代的回顧。眾所周知,六、七十年代,中國社會一直處於非性的年代,在非性的年代裏,性才會成為生活的主題。古人說,食色性也。想愛和想吃都是人性的一部分;如果得不到,就成為人性的障礙。”“然而,在我的小說里,這些障礙本身又不是主題。真正的主題,還是對人的生存狀態的反思。”所以在本質上,“王二風流史”所展現的“並非歷史與權力機器的**象徵,而是**與性別場景自身便是權力與歷史場景的一部分。”關於這一點,在《黃金時代》的後記里,王小波特別作了強調:“本書三部小說被收到同一個集子裏,除了主人公都叫王二之外,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它們有着共同的主題。我相信讀者閱讀之後會得出這樣的結論,這個主題就是我們的生活;同時也會認為,還沒有人這樣寫過我們的生活。”的確,關於那段歷史,我們曾經讀到過為數不少的悲憤之詞和血淚控訴,我們也讀到了更多殉道者們輓歌般的理想主義的文本、以及所謂的“青春無悔”式的淺薄與盲目的回憶,但是迄今為止,除了王小波之外,還沒有人如此深刻地揭示過我們的荒誕的生活歷史。至於《黃金時代》在藝術成就上所完成的高度,現在也還沒有人可以企及。關於這一點,現在已經有許多有見識有思想的專家們在研究,但他們的結論與我們這些普通讀者已經沒有太大的關係,小說技術並不是讀者最關心的東西,我們只是喜歡王小波所完成的這部小說而已。我們所能夠讚賞的只是關於王小波這部小說的這樣一個結論:“王小波肯定高於當代文壇上的許多小說家,他們寫得很多很快,但終究沒有提供自己真正獨特的文體或風格,他們對文學史的貢獻將因此而黯淡。和這些缺乏文體上的自覺意識的人不同,王小波小說獨特聲音不論是放到何地何處,總能讓人一下子辯認出來。可以說他富有天才地抵達,完成了一種對中國讀者來說還比較陌生的狂歡性文體,提供用現代漢語寫作的狂歡體小說。”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向權威發難、顛覆文學――十作家批判(一)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言情穿越 向權威發難、顛覆文學――十作家批判(一)
上一章下一章

《黃金時代》:貧乏的時代里的文學黃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