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BM與社會(2)
在IBM,公司要承擔社會責任早已是由來已久的傳統。從許多方面來說,它已經是IBM公司的一個DNA了。在我還沒有加盟IBM的前10年間,公司的慈善捐款總額已達到了13億美元,這使得IBM成為全球最慷慨的公司。但是,IBM的慈善活動基本上都是現金捐款,而且這種做法遍佈公司在世界各地的分部。有些捐贈受益人已經變得十分依賴於IBM公司,已經連續數十年一直接受IBM公司的捐助。直覺告訴我,如果把自己的焦點和目標放在努力解決問題上,而不是僅僅扔點錢出去就了事,那我們就會收到更好的效果。在改造IBM的過程中,我們也同樣改造了慈善捐助活動,我們把焦點放在了利用技術來解決社會問題,尤其是教育問題上。從實質上說,我們是從把捐贈受益人視為客戶開始的,我們還為他們提供最好的上網技術,並派遣公司中的能人幫助他們與網絡之間實現連接。通過捲起衣袖親自動手,以及參與到他們當中去,我們幫助他們解決了大部分的問題。在教育領域,我們率先啟動了一個名叫“重塑教育”工程。它是從IBM的研究實驗室中開始的—在那裏,IBM的研究團隊協同教師和教育行政人員工作(學生和家長們也經常參與了進來),以尋找消除孩子與一流的教育之間最頑固障礙的方法(涉及教師培訓方式問題,以及每天、每周和每年的時間利用問題等)。我們的研究人員利用聲音辨識技術發明了一種新的教學生閱讀的方法、可以提高教師技能和學生學習能力的數碼文件夾、可以通報決策的數據庫,以及幫助教師獲得最優秀教學計劃和學會如何批改學生作業的在線程序。1995年,我們開始在美國的各州、各學區以及美國以外的各個國家開展了一項計劃,即幫助我們的教育合作夥伴使用和調整這些新發明的教育技術。參加該計劃的學生已經達到了1000萬人,教師人數則達到了萬人,而且還幫助不同年級和學科的學生提高了學習成績。最引人注目的是,該計劃最大範圍內的擴張和制度化,是在IBM慈善捐助用完以後發生的,也就是說,我們的教育合作夥伴現已開始利用這些創新並對其進行吸收和消化。無論在越南、巴西,還是在美國的西弗吉尼亞州以及北卡羅來納州都是如此。把我們獨特的資源(技術和才能)運用到社會問題解決中來,已經不僅僅局限於解決教育問題了,我們還把它延伸到了諸如“黑人聯合大學基金”和2001年“9·11”事件援助活動之中。我們的員工同樣也把這一戰略體現在了他們的個人活動之中:2001年,在美國的IBM員工為許多社會和教育機構,義務捐獻了400萬小時的工作時間和大約5000萬美元的個人捐款,將近1萬名IBM員工為這些社會或教育機構董事會工作。我們支持這些員工的服務方式,還提供了必要的資金,並把這些小額技術撥款發放到那些IBM員工每年義務工作100個小時以上的組織中去。對5000名為K-12年級學生擔任電子輔導員的IBM員工,我們為他們提供了萬維網基礎支持—即為之提供工具和特殊內容。我們也為那些在K-12年級學校提供義務服務的IBM員工提供4-1的網址命中率。我希望更多的公司—無論是大公司還是小公司,都認同這個可以在其中大有作為的機會。他們可以利用這些機會,把他們的特殊資源和才能,而不僅僅是金錢,帶到我們的社區中來。完成這一任務的過程,就像是利用一個對公司很有必要的商業機會。它需要什麼樣的資源和計劃?我們如何組織起來以便把工作做好?我們如何確保獲得可測量的結果而不僅僅是實施一次活動而已?既然在公司的其他活動中—廣告、研究、營銷或製造活動中,我們都不可能僅靠自己花費了多少來評估我們工作的有效性,那麼為什麼慈善活動就應該特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