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我們似乎已經習慣了在革命中生存,習慣了轟轟烈烈的生活,這也是整個20世紀給中國最大的社會心理“遺產”。但是,“治大國如烹小鮮”,社會是經不住折騰的。對中國這個社會來說,我們已經經過那麼多的戰爭、衝突、動亂,我們需要一個穩定發展的階段,需要用一種平和的心態去追求財富。“告別革命”成為我們這個時代的共識。在西方後現代主義學者中,常常說到這樣一個故事:上帝命令Argonauts(創造詞)乘一條叫Argo的船去完成一個長途旅行。在行駛途中,Argonauts慢慢置換了船內的每一個部件。所以當船到達目的地的時候已變成了一條新船,但Argonauts絲毫沒有改變它原來的名字和外形。這種置換(改進)並不依靠所謂的天才、決心和革命。但結果是Argo在沒有損壞它原來身份的情況下得到了新生。企業何嘗不是如此呢?企業的變革需要這種積少成多的方法。這種變革與創新最不易遭受阻力,還可化解企業潛在的危機。企業管理的目的就是避免和減少企業運作中的大起大落,這恐怕也是管理的真諦。年逾百歲的老人提倡要節制、小心和適度。執著、忍耐和“財務上的保守”是企業長壽的基本經驗。萬通董事長馮侖曾說:“管理公司要有家庭主婦的心態。你每天都打掃衛生,看看池子裏的水是否乾淨,碗碟有沒有洗好,桌子有沒有擦乾淨。只有這樣的心態,你才能管好公司。如果你每天都要激勵人心,就會影響公司的穩定發展。就如同在平衡木上翻跟頭,80%的時間需要找到平衡,20%是翻跟頭。一個運動員如果老在翻跟頭,一定會摔下來。”他又說:“我們以前不會辦企業,我們只熟悉政治運動,所以,我們開會講的全是政治口號。口號可以產生激勵,口號可以產生創業期特別需要的衝動,但口號不是一個可以正常經營和建設的東西,而正常的經營和建設恰恰是企業最需要的。”在我們這個國家,一百餘年的革命和動亂,使得許多人在靈魂深處崇尚革命而擯棄改良。這就造成這樣一種社會現象:我們崇尚突變,而不屑微小的變化;我們夢想賺大錢,而不願日積月累;我們願意做大企業,但忽視了大企業是從小企業做起來的這個常識;我們整日探討賺錢之道,卻沒有發現身邊的商機;我們非常快地接受了“創新”,但忽視了創新需要的積澱。這就是一百餘年來動蕩的中國社會留給我們的巨大的社會心理“遺產”。1950年,一位沉寂多年、幾被遺忘的美國企業管理學家戴明博士被佔領日本的美軍司令麥克阿瑟將軍舉薦給了日本企業界,向日本企業家傳授企業管理的“福音”。這個在本國不太受重視的管理學家在日本潛心“傳道、授業、解惑”三十年,戴明博士終於修成正果:被日本松下、索尼以及本田等眾多企業和企業家奉為管理神明,1960年日本天皇授予戴明“神聖財富”勳章。之後,日本這個一無資源、二無市場、三無創新技術的小國戲劇般崛起,成為舉世矚目的經濟強國,“日本製造”震驚世界。美國企業競爭力受到來自日本的嚴重挑戰,企業競爭力處於危機之中。美國人舉國上下自問:“為什麼日本人行而我們不行?”為解開答案,美國人找到了戴明。1980年,戴明博士已經80高齡。美國人問戴明,你究竟交給日本人什麼“秘訣”,使日本的製造業這麼快崛起?戴明說:“也沒有什麼,我告訴日本人,每天進步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