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佛局長――發跡前的準備
1895年1月1日上午7時30分,在華盛頓離白宮僅一英里之遙的一幢白色木板房內,一男嬰呱呱墜地。這一天是禮拜天,整個美國上空一片陰霾。男嬰的哭聲在陰晦的空氣里更讓人覺得沉悶和急不可耐。這個急不可耐的男嬰長大后在美國歷史上叱吒風雲,並控制美國聯邦調查局長達48年之久。他就是特工頭子--聯邦調查局第5任局長埃德加·胡佛。胡佛一生所着力塑造的個人形象就像他的出生日期一樣卓爾不群:1月1日。埃德加·胡佛的父親迪克森·胡佛出身卑微,不過是政府部門的一個印刷工。使胡佛引以自豪的是他母親,其母瑪格麗特·沙伊特林可謂是名門之後--她的祖上是瑞士的高級官吏。瑪格麗特的父親於19世紀中葉移居美國,曾擔任瑞士首任駐美領事。母親是一名內戰時期曾在國會山一帶護理過聯邦部隊傷員的高級護士,她一生都為此經歷感到驕傲,然而最讓她自豪的還是女兒瑪格麗特,因為她為她的家族生了一個足以讓她在九泉之下笑得合不攏口的著名外孫--官至聯邦調查局局長的埃德加·胡佛。胡佛所受家教甚嚴,父母均對其寄以厚望,尤其是母親,對胡佛的影響極其深遠,特別是在性格塑造方面。胡佛少年時期對事物的判斷都直接來源於母親,甚至終其一生都在這種影響之下。幼年時期的胡佛就極其聰明,各科學習成績均保持在優良以上。然而除此之外,似乎看不出他有其他與眾不同的地方。白天在教會學校讀書,周末參加本地教堂的合唱團,做着和其他孩子相同的事情。到他終於有了屬於自己的突破,是在他11歲時,1906年的一個晚上。那天吃過晚飯後,小胡佛出人意料的給全家每個人發了一張自製的報紙,上面是他自己收集的他所認為重要的新聞材料,並堅持每份收取一美分的報酬。此後,他每周都要收集兩頁以上的新聞材料,並央求哥哥替他打印出來。他給自己的報紙起名《新聞周刊》,在上面發表自己撰寫的家事評論、學校見聞、街道消息,並留意收集到的花邊新聞,如有一期他在頭版位置刊載了總統女兒艾麗斯·羅斯福與眾議院院長喜結連理的國家大事。胡佛的另一個與眾不同之處是記日記,自13歲時寫下第一篇日記之後,他就從沒間斷過。所結識到的人、聽到的有趣的事、打零工的遭遇及收入、,氣溫變化、喜怒哀樂、生老病死等等,事無巨細,他都無一遺漏的像記流水帳似的記下來,甚至連他鞋襪衣服的尺寸也要一一收錄。小胡佛總是要設法給自己找點事做,不管是在學校還是在家裏,他似乎永遠沒有休閑的時候。胡佛小時候,家裏有一個老掉牙的火爐,一到冬天,把火爐燒旺和捅爐渣子的事胡佛很積極地攬了下來。從9歲到12歲,胡佛一直是華盛頓《星報》的報童。每逢周末,他又會跑到市場上給逛街購物的人拎籃子,當然是要收取一定的費用的。1909年秋,胡佛以優異的成績考入華盛頓著名的公立中學--中央高中。在這所注重全面發展的著名中學,胡佛的才能得以充分發揮,不僅學習成績名列前茅,還因體育、辯論等方面的出眾才華贏得了學生領袖的地位。1913年,胡佛進入喬治·華盛頓大學法學院學習,因當時家境破落,生活困難,遂選擇了法學院的夜校,這樣便可以晚上學習,白天打工,自食其力。於是,胡佛通過關係在國會山圖書館找了一份整理卡片的工作。早晨,他從家中步行幾個街區到圖書館上班,下午5點至7點到法學院上課,回家后還要自修好幾個小時。1917年夏,胡佛從喬治·華盛頓大學畢業了,並先後取得法學士和法學碩士學位。當時的美國年輕人有着狂熱的戰爭激情,紛紛加入了迅速膨脹的美國武裝部隊,但胡佛卻搞來了一份"暫緩入伍證明",並通過母親娘家侄子、司法部部長威廉·希茨的介紹,進入了司法部。對於自己未像同齡人一樣入伍,胡佛後來作出了自我解釋:"上級認為我擔負的反間諜工作比上戰場更重要。"當然,他一開始並沒有參與反間諜的工作,實際上,他的工作是在郵件室處理各類郵件,當然,與其他郵件工不同的是,他服務的對象是為聯邦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