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沫破碎 依然自信(1)
儘管日本財經界對孫正義褒貶不一,但孫正義總是笑臉迎人。他似乎對周圍所有人的嫉妒都泰然處之。他的豁達心胸,來自於他的高度自信。孫正義、楊致遠——兩位日美互聯網盛世時的象徵性人物在網絡泡沫急劇膨脹和破滅的過程中充分體驗了從天堂到地獄的滋味。對這兩位運用以控股為手段、實施收購與合併戰略的所謂“股票淘金術”來構築網絡帝國的網絡驕子而言,公司股價重新跌回網絡兩年前剛剛起步時的水平,無疑是一場噩夢。在這種情況下,孫正義的反應卻依然自信:“從短期來看,網絡泡沫意味着就連那些存在一定問題的公司其股價也猛漲不止。就連那些一分錢也不掙的公司只要獲得了一定的用戶數量就會被寄予不切實際的期望、獲得高昂的股價。但是,這一切都未能持續長久。我的感覺是,對於互聯網的市場評價在其剛開始時是比實際情況悲觀,隨着互聯網的發展市場評價又超過了實際,而如今這種評價終於又回到符合實際的狀況上來。儘管COM泡沫已經破滅,但人們並沒有不使用互聯網。如果從20年、30年這樣的長遠視點來看的話,互聯網本來的價值一定會一如既往地增長下去。雅虎身陷困境仍矢志不渝正說明了矽谷的強大實力。矽谷的風險投資商都深諳推敲商業計劃之道,他們不會囫圇吞棗地接受那些形式各異的計劃並進行投資。他們要加入到主要創業團隊中,從日常的具體操作開始仔細觀察推敲。”孫正義就是這樣的投資商。在確定經營戰略時,他會提出各種各樣的建議,諸如這項技術應該尋求合作者等等。在人材方面,他們往往會自帶首席財務執行官(CFO),甚至更換投資公司的CEO的情況也並不少見。最慘的是那些看見別人賺了錢而後跟進的風險投資商。而那些有長年經驗積累和專業知識的人即使在網絡泡沫破滅的今天,仍然獲取着相當豐厚的回報。軟銀的商業模式就是矽谷的模式,現在經孫正義投資的公司已經達到了600家以上。孫正義甚至說要使軟銀的經營模式超越矽谷模式。只持3成股份就行。由於軟銀一開始就是作為事業型公司開始創業的,涉足自己熟悉的技術領域、把注意力集中於此,所以軟銀一開始就具有了風險投資商的功能,與美國的風險投資商相比更具專業色彩。比如在矽谷鼎鼎大名的KleinerPerkins(KP)和SequoiaCapital都向多個領域進行了投資。他們涉獵的範圍非常廣,包括半導體、通信、硬件、軟件及生物等領域,倒是其專業色顯得有些缺乏。軟銀則僅專註於互聯網和數字信息革命這一點上。而且不受該企業領導層的影響,只是站在大力發展業務的立場上,洞察技術發展的前景,在此基礎之上進行投資。因此,軟銀能在如此短的時間內一個又一個地超越了所有的美國風險投資商。孫正義的業績無論從規模上還是從回報上都超過了Kleiner和Sequoia。這便是他們所確立的商業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