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白、狂妄與分享
話題最後還是回到我們這本小書上邊來。在中國發達得過分的出版市場上,卻沒有人認認真真地寫過類似話題。我們居然還能發現這樣一個空白,簡直是奇迹。當然,你可以發現,已經有數不清的人在描述大學裏邊花天胡地的生活,但那是小說,那可以讓我們感動但不能培養理性;也有數不清的書在教我們如何成功,但如果看看作者,你會發現一個很奇怪的名單——除了外國人、商人之外,就是小留學生和他們的父母。我個人的感覺是,這些書不太適合大學生。想想也奇怪,從來沒有中國自己的大學生,對於如何在中國的大學裏取得成功,給出任何的建議——似乎在中國的大學裏已經找不到合適的人了,要不然他們都出國了,要不然他們都根本不屑於讀大學?可在哈佛廣場的書店裏,我看到,滿滿幾個書架都是如何在大學裏發展的書籍,從抽象的大學成功哲學到實用的社團和課程介紹手冊。也許美國大學的學費太貴,讓他們更深刻地了解到,大學四年的時間有多麼寶貴;而中國的學生卻恰恰因為教育費用的低廉(實際上,現在的學費已經相當可觀了),因此少了一份對大學教育更加嚴肅和負責的態度。我和任羽中並不一定就是這本書最合適的作者,比我們成功的北大學生還很多。我們也並不“狂妄”地認為我們就接受了完美的大學教育,也許把我們倆的教育加在一起能夠更接近“完美”。但我們可以坦然地說,我們是這個體制下的“成功者”,無論是高考,還是在大學裏邊的收穫。羽中正在向著成為學者的路上努力地走着,我也正在與哈佛、耶魯等名校畢業的美國學生旗鼓相當地競爭着工作的機會。由於各種各樣的機緣——對羽中來說,是因為未來做教授的打算使得他去思考大學的教育,而我則是因為不斷有機會接觸世界範圍內最優秀的大學生,所以不得不持續地比較中國和先進國家的差異——我們一直在關注着這個問題,也正是在長達5年的思考和討論之後,這本書才水到渠成地寫了出來。我們把自己的經歷作為思考的載體和評論的對象,展現給讀者,也給自己日後的回顧一個交待。一直以來我都感覺,中國社會很缺乏一種分享的精神。即使在大學裏,各種資源以及學生成功的個人經驗都很少被拿出來共享。但我相信,人們相互競爭,最終是為了推動參與各方的“多贏”。因此,我和羽中都認為,這本書的意義,至少在於我們願意與大家分享,願意用自己的淺見來引起你更多、更深刻的思考。E-mail:zhangrui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