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帥堪比“選媳婦”
儘管選帥小組對於新帥的要求提出了大致八個方面的要求,但由於選帥小組成員長期在一線隊任職,因而對於球員的要求、想法更清楚。
一位足協領導在前往歐洲面試之前曾開“玩笑”
說:“你千萬別不信,國家隊選主教練其實比選媳婦還難,而且要難上百倍”
很多與中國足球打過交道的人都有這樣的感覺,即“中國足球水平不高,但條件卻不低,而且臭毛病還不少”
因此,當所有人都在談論新帥應該具備哪些條件和要求時,有人就曾深有體會地提醒說,“一定要注意這樣一個不可忽視的因素,不要光盯着外面的候選人,也不要光想着什麼樣的教練可以提高中國足球水平,更要注意國腳們對主教練的想法和要求”
足協在選帥問題上除了在內部徵求意見外,不少官員還曾私下詢問過國腳們。
概況起來,國腳們對於未來國家隊主教練的要求大致有以下幾條:首先,“名氣一定要大”
某官員曾發過這樣的感慨:“米盧到中國之前曾4次率隊參加了世界盃賽,號稱‘神奇教練’,這樣的名氣夠大了吧?但看看他在中國執教兩年多時間裏,有多少國腳與他發生過衝突?暫且不算那些沒有公開過的,只要算一算公開報道過的就行了。
連米盧這樣名氣的教練都有那麼多麻煩,要是找一個根本就沒什麼名氣甚至連聽都沒聽說過的人,他能震住那批‘臭牛×’的國腳們嗎?”
不僅僅是米盧,當初施拉普納就是因為“名氣不夠大”
,導致他執教中國隊后、隊員不服從管理的情況屢屢發生,甚至公開在訓練場上與他頂撞。
足協在米盧走了之後不想起用本國教練,很大程度上還是顧忌“名氣問題。
了解這一點,也就不難理解足協為什麼只對那些“名氣大”
的教練感興趣了。
要麼就是曾有過輝煌的踢球經歷和執教成績,要麼就是曾給中國足球留下過深刻印象。
其次,“水平一定要高”
所謂“水平高”
其實很簡單,就是要讓國腳們感覺到跟着教練練,能夠學到真東西,最少也要像霍頓那樣。
郝海東即便是到現在依然還在說,“踢了那麼多年球,只有跟着霍頓踢的那幾個月,才真正知道什麼是踢足球”
足協技術部的一位官員在世界盃后曾感慨過:“現在看來,足協當初在處理霍頓的問題上是有些草率。
為什麼很多隊員在世界盃后發出這樣的聲音,‘即使換成了霍頓,我們也一樣出去,而且說不定表現還要更好一些。
’很多隊員至今仍在懷念他們從霍頓那裏學到的東西。
說米盧不如霍頓,那肯定是胡扯。
但為什麼那麼多隊員至今仍念叨霍頓的好?因為他們確實感覺到從霍頓那裏學到了東西。
所以,未來的主教練一定要讓國腳們感到有東西可學、也學到了新東西,否則就無法讓那幫國腳信服”
為什麼那些正在中國執教或曾經執教過的外籍教練一律不在足協的考慮範圍內,也就很容易理解了。
由於在地方俱樂部隊執教過,他們那套東西已為原俱樂部球員所熟悉,教練也就沒有了“神秘感”
,不利於到國家隊展開工作。
因而,足協選擇“新面孔”
,一旦能夠像當年的霍頓那樣,利用好機會,這位新帥也就能“征服”
國腳,以後的工作也就好展開了。
第三,“思路要清晰、表達要簡潔明了”
朱和元當時曾有過這樣的評論:“要說米盧水平不如霍頓,那是瞎掰。
對於米盧的東西,咱們的隊員可能到現在還沒有領會。
但原先霍頓執教的時候,隊員都說他好,因為霍頓把東西講清楚了,隊員只要在場上按照教練說的去做就行了。
這恐怕和咱們隊員的領悟能力有關,中國足球的現狀決定了隊員現在還是喜歡像霍頓那樣的教練。
這同樣是我們選聘新教練工作中必須注意的一個問題,即教練員的表達能力”
朱和元的說法已明確道出了國腳們對主帥的又一個要求。
米盧名氣大,但國腳們並不服氣,這與他的表達能力有限、喜歡跳躍性思維有很大關係。
相比之下,中國人的傳統習慣決定了國腳們更喜歡說話思路清晰、表達簡潔明了的人。
雖然足協要求未來新帥熟悉亞洲足球、嚴格治軍,但所有這些標準並非足球場上本質性的東西,倒是國腳們對未來新帥提出的要求,更貼近中國足球的現狀,畢竟是他們在與國家隊主教練打交道。
因而,有位足協領導在法荷之行之前曾作了這樣一個形象的“比喻”
:只能說,這次歐洲之行好比是“公婆”
去見未來的“媳婦”
,“公婆”
相中的未必是“兒子”
中意的。
要挑一個“兒子”
至少不會嫌棄的“媳婦”
,真夠讓“公婆”
費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