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四通利方到新浪網(2)
連結→人物→汪延
汪延於1996年出任四通利方公司國際網絡部部長,同年6月創辦了國內最早的商業中文網站之一——四通利方srsnet網站。汪延曾任新浪網中國區總經理,2001年6月被任命為新浪總裁。2003年5月被任命為新浪行政總裁兼總裁、董事,全面負責公司發展的戰略制定及具體執行計劃的管理。
汪延在網站策劃、管理運營與市場拓展方面積累了成熟的經驗,經過他與他的同事們的共同努力,srsnet網站在1998年成為中國地區最受歡迎、訪問量最高的中文網站之一,這直接導致了同年底與華淵資訊網的成功合併和新浪網的成立。
1995年暑假,在法國巴黎大學上學的汪延回到國內,和北大附中的同學李嵩波,創建了新驛多媒體小組,並很快建成了一個介紹中國國內基本情況的網站。
連結→媒體報道→汪延初觸網絡的激情
汪延清晰地記得1995年1月他在巴黎第一次接觸互聯網的情形,那時他才23歲。他說:“1995年1月份和美國的同學交換電子郵件,當時我激動得說不出話,那是我第一次通過E-mail和我在美國的同學通信,感覺就好像我拿到大學通知書時那般激動。互聯網讓我覺得世界太奇妙,太充滿誘惑了。”拿到大學錄取通知書對很多人來說都意味着人生的轉折,或者感覺到人生有新的開始,才會有那樣激動。而對汪延來說,在當時他就感覺到自己將來的人生會完全不同吧。
從這封E-mail開始,汪延就與互聯網世界結下了不解之緣。汪延說:“當時我們看不到清晰的發展前景,更沒有想到過會有今天的發展。我只覺得互聯網是一片充滿無限想像的空間。”
1996年4月,正在上大學同時又是四通利方軟件歐洲市場總代理的汪延,在全球互聯網浪潮剛剛到來,而國內僅僅出現互聯網萌芽的時候,按捺不住內心的衝動和無限思緒,經過再三思考,從巴黎給王志東寫信,作出了改寫今後中國互聯網進程的決定:
王志東:你好!
非常高興能再次和你走到一起!
這是我近幾天來一直想對你說的一句話,就怕用電腦打出來顯然會缺少些人情味,所以選擇了這種半原始的方式。看來世界的確被Internet縮小了,或是你我有緣,又是個嶄新的機會擺在我們面前。李嵩波和我都很珍惜這個機會,我們深知Internet和其他誕生出來的一系列新興媒體正在中國應運而生,在這方面有所作為必定將會為下世紀中國信息產業步入國際領先乃至主導地位奠定基礎。這也是自從去年夏天,我們決定成立新驛多媒體小組的原因。在這半年裏,我們一直在不停地摸索,怎麼組織自己?怎麼開展業務?怎麼發掘市場、打通渠道?怎麼在技術上跟上最新的潮流?
我們走了幾次彎路,也積累了不少經驗。之所以至今還尚未成立公司,依然在搞手工業作坊式的小規模生產,並非是因為我們看好這種合作方式,而是感覺到兩個最根本的時機還不成熟:一是合作夥伴;二是我還在國外。
我們完全明白,今天要想在中國有所發展,完全靠幾個“嘴上無毛,辦事不牢”的“初出茅廬”的年輕人,即便我們的想法和技術再具有創新意識,沒有一個“背景”,九成的可能性是原地打轉(當然,賣兩張盜版盤的除外)。實際上,從去年9月份新驛小組成立至今,幾家企事業單位已經和我們建立了合作往來:新聞出版署,培元新技術中心,周培元基金會國際網絡中心,它們也都曾有意與我們合資。可是我們猶豫至今,還是不能下決心。的確,找個“背景”是真,可我們更希望能找到一個與我們志同道合的“知己”,尤其是搞Internet這種沒有立竿見影經濟收益的長遠項目,更何況我們也不是想踩着別人的肩膀往上爬的人。
那麼,為什麼今天當我們得知你也在這方面暗暗下工夫,並有意與我們合作的時候,會如此這般地珍惜這個機會呢?在這裏我也就不多做解釋了(此外省略一些商界上常用的套路和讚歌)。
這樣,還剩下一個問題:我還在國外。這實際上是最容易解決的一個技術問題,解決的方法是:我下周一回國。為什麼我下這個決心,相信你能理解我,你本人也曾不止一次地這樣做過,因此,我也就不多做解釋了。
一個星期以後,1996年4月26日,汪延和他的新驛多媒體小組正式加盟四通利方公司,開始四通利方srsnet網站建設。1996年6月,四通利方網站開通。
[上一頁][1][2][3][4][5][6][7][8][9][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