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少年涉世 自古雄才多磨難(1)
日治時期,百業蕭條,求職談何容易?李嘉誠求職四處碰壁,好不容易找到茶樓跑堂的工作。一天,他不小心把開水灑在客人身上,險些被炒魷魚。可沒多久,他自動辭工,進了舅父的公司,幹得好好的,突然又一次跳槽……“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弗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古代聖賢孟子的箴言,既是李嘉誠一生的寫照,又是他歷經艱辛不敗不餒的精神支柱。李嘉誠幼時就隨父誦讀,熟記於心。他少年喪父,獨立謀生,時時以此言鞭策自己。“香港少寒冬,一有冷死麻雀凍死翁。”1943年冬,正是香港少有的寒冬。北國的風,翻越南嶺,掠過珠江平原,直撲香港。日治時期,市景本就蕭條,寒冷降至,街上行人愈加稀落。在這缺衣少食、人人自危的日子,誰也不會關注一對行街的婦人和少年——他們就是李嘉誠和母親庄氏。母親帶嘉誠沿街挨家挨鋪尋找工作,他們足足行走了一整天,從母子倆沮喪的表情,可知未能如願。天黑許久,路燈才亮起來。燃料短缺,日軍實行燈火管制。酒樓飯鋪,飄出陣陣香氣,李嘉誠空乏的胃腹一陣陣痙攣,早晨喝的是菜葉煮稀粥,早就餓得肚貼背。“阿誠,餓了嗎?阿媽給你買糯米雞。”母親心疼地問道。她身上帶了幾仙零錢。“我不餓。”李嘉誠用堅定的語氣回答道。他深知現實的冷酷,不找到工作,一家人連一日兩頓稀粥都喝不上。母親微微側過臉,淚水撲簌簌往下淌。母子倆步履蹣跚回到家,雙腳滿是血泡。李嘉誠躺在床上不願動,母親把在路上撿的菜葉洗凈,生火煮粥。舅父帶來一小袋米,他問了問一家人的起居飲食,板凳沒坐熱就告辭。他應該知道姐姐外甥外出找工作,就是一句不提。翌晨,李嘉誠堅持一個人出門,他不忍母親跟着他一拐一拐,艱難地行街。母親說:“你去找潮州的親戚和同鄉,潮州人總是幫襯潮州人的。”母親說了一串人名地址,他們都曾與李嘉誠的先父有交往。李嘉誠先趕往上環的黃記雜貨店,店主黃叔原先住在潮州北門,與李家租屋僅隔兩條巷,他還是嘉誠伯父李雲章的學生。李嘉誠呆在街邊愣怔,店鋪關門,“黃記”布幌蕩然無存。他透過門縫看,裏面空無一物,只剩滿地的垃圾。李嘉誠不知黃叔出了什麼事,破產?外遷?或被日本人抓去?他曾聽舅父與先父談商界的事情:日軍當道,市景肅殺,生意難續,生意人,執笠(倒閉)的多於開張的。父親認識的潮籍人都是小商小富,李嘉誠冒出個幼稚的想法,去銀行找工作,掃地、抹灰、煲茶、跑腿,幹什麼都行。銀行是做錢生意的,銀行不會沒錢,當然不會執笠。等待他的,只有閉門羹。夜幕降臨,李嘉誠拖着疲憊的雙腿回到家,找工的結果一覽無遺地寫在他失意的臉上。母親卻露出難得的笑顏,告訴他:“舅舅叫你上他的公司做工。”李嘉誠愣住了,淚水在眼眶裏打轉轉。這兩天,他遭受了太多的辛苦和委屈,雙腳跑得又腫又疼,白眼冷語,深深挫傷他的自尊心。儘管如此,他仍覺得好事來得太快了。母親給嘉誠擦乾淚水,自己的淚水卻奪眶而出,母親高興地說:“進了舅舅的公司,天天跟鐘錶打交道,這是一門好技術,日後准能發達。阿誠,你可要好好做,聽舅舅的話。”諄諄教誨間,她瞞住了一個事實。庄靜庵並不忍心讓外甥小小年紀,就獨自闖蕩謀生,他原本就有意讓嘉誠進他的公司。但他擔心嘉誠找工作太容易,不思自強自力。故而先讓嘉誠嘗嘗找工作的苦頭,這樣才會珍惜來之不易的職業。“我不進舅舅的公司,我要自己找工作。”李嘉誠想起先父的遺言及行為,促使他迅速做出這樣的決定。他不想受他人太多的蔭庇和恩惠,哪怕是親戚。母親直愣愣望着嘉誠,以為聽錯了。嘉誠果斷地重複一遍。母親不再吱聲,她發現兒子在清高這一點上,太像他的父親,並且比他父親還要倔強。李嘉誠確實有幾分倔強,兩天遭受的種種挫折,使他產生了一個頑強的信念:我一定要找到工作!
母親同意嘉誠再去找一天工作,“事不過三,第三天還找不到,就一心一意進舅父的公司做工。”蒼天不負有心人,次日正午,李嘉誠在西營盤的“春茗”茶樓找到一份工作,但他卻不能上班,老闆要李嘉誠找一位有相當資產和信譽的人擔保。李嘉誠興沖沖跑回家,跟母親說起這事。最好的保人,就是做中南鐘錶公司董事長的舅父。舅父不在家,嘉誠又等不及,母親就隨嘉誠先去茶樓看看。母親見了老闆,向他訴說家庭的不幸。老闆動了惻隱之心,竟同意母親為兒子擔保。李嘉誠進了茶樓做煲茶的堂仔。廣東人習慣喝早晚茶,天蒙蒙亮,就有茶客上門。店夥計,按照季節的不同,必須在早上5時左右趕到茶樓,為客人準備茶水茶點。舅父送了一隻小鬧鐘給嘉誠,好讓他掌握早起的時間。通過求職這件事,舅父不再懷疑外甥獨立謀生的能力。不過,還不敢預料嘉誠今後會幹出驚天動地的業績。而當時的李嘉誠,也不敢有宏願大志,眼下最現實的,是好好做這份工作,養活母親和弟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