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雪上加霜 天災人禍接踵至(2)

第二章 雪上加霜 天災人禍接踵至(2)

來港之後,李雲經對兒子的教育大有改觀。他不再以古代聖賢的言行風範訓子,而是要求嘉誠“學做香港人”。我們從李雲經身上,可以看出潮人適應外界環境的能力,他們不論漂泊在世界任何地方,都能與當地文化很好地融合一起。更可貴的是,他們及他們的後代,把根留在祖國及家園,不忘自己是潮汕人。李嘉誠對父親的教誨心領神悟。香港的華人流行廣州話,廣州話與潮汕話屬不同的語系,在香港,不懂廣州話寸步難行。李嘉誠把學廣州話當一門大事對待,他拜表妹表弟為師,勤學不輟。他年紀輕,很快就學會一口流利的廣州話。困難的是英語關。李嘉誠進了香港的中學念初中。香港的中學,大部分是英文中學,即使中文中學,英文教材也佔半數以上。這是港英政府推行殖民化教育的結果。從客觀上講,有助於提高港人商業文化的素質。香港之所以能成為國際化大都市,與港人的整體英語水平分不開。懂得英語,能更直接接受西方文化,從事國際間經濟文化交流。李嘉誠不再是學校的驕子,他坐在課堂里聽課,如聽天書,不知所云。其他同學,從小學起就開始學英語,李嘉誠深知自己的不足,心底泛出難言的自卑。李雲經詢問兒子上學的情況,他說:“在香港,想做大事,非得學會英語不可。”李嘉誠點點頭,領會父親的苦心。且不論個人的前途,就憑學費來之不易這一點,他也會以苦讀上進來報答父恩母愛。數十年後,李嘉誠回憶父親生病不求醫,省下藥錢供他讀書;母親縫補漿洗,含辛茹苦維持一家生計……不禁神色黯然。李嘉誠學英語,幾乎到了走火入魔的地步。上學放學路上,他邊走邊背單詞。夜深人靜,李嘉誠怕影響家人的睡眠,獨自跑到戶外的路燈下讀英語。天蒙蒙亮,他一骨碌爬起來,口中念念有詞,還是英語。李嘉誠天賦高,記性強,經過一年多刻苦努力,終於逾越了英語關,能夠較熟練運用英語答題解題。李嘉誠輟學后,卻常年不輟自學英語。在日後的商戰風雲中,英語讓李嘉誠受益匪淺。李雲經一家逃避戰亂來港,既然來之,也就做好長期在香港生存的打算。他們萬萬沒料到,僅一年時間,戰火就燃及香港。1941年12月8日凌晨4時,日本海軍航空兵偷襲美國海軍基地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爆發。同日8時30分,數十架塗有太陽旗標誌的日本飛機,突然出現在九龍啟德機場上空。僅5分鐘,英國皇家空軍的數架戰機被炸成一片殘骸。繼而,日本轟炸機對港九的軍事設施,甚至居民區狂轟濫炸。李雲經一家住在上環,附近的兵營火光衝天,炸彈的巨響震得窗戶咯咯響。李家陷入惶恐之中,母親燒香拜佛,父親咒罵日軍的暴行。英軍與日軍展開了浴血戰。英軍準備不足,寡不敵眾,12月25日聖誕節前夕,英軍投降,港督楊慕琦及部分港英軍政官員被日軍俘虜,分別被投入東北及港島赤柱的集中營。在香港上空飄揚了100年的英軍米字旗頹然落下,太陽旗耀武揚威地高高升起,日本駐港總督府,設在滙豐銀行大廈。平心而論,英國用武力強佔並割據香港之後,實行了較開明的政策。而日治時期,則是香港最黑暗的年代。日本推行軍票制,通過不等值兌換,逐步把港民手中的港幣變成一把廢紙。日本把大批物資作為敵產,裝船運往日本,造成香港市場物資奇缺。食米嚴重不足,日軍實行配給制,每人每天限定6兩4錢,匱乏時只能供應3兩。黑市米價飛漲,最貴時每斤賣二百多元。燃料不足,電廠不能正常供電,停電成了家常便飯,1944年夏季,停電竟長達4個月。李嘉誠一家生活原本困難,現在愈加困難。幸得舅父庄靜庵的資助,一家人才免於餓死。禍不單行,父親李雲經因長年勞累、貧困、憂憤,染上肺病,終於在家庭最困難時病倒了。為了維持兒子的學費,李雲經堅持不住院,醫生開了藥方,他卻不去藥店買葯,偷偷省下藥錢,供日後兒子繼續學業。庄靜庵知道這情況,“強行”送姐夫住院。李雲經住入醫院,仍偷偷把葯錢省下來,他預感自己活不了太久,把希望全部寄托在兒子身上。李嘉誠每每回憶起這段往事,淚水潸然。每天放學后,李嘉誠都要去醫院看望父親,向父親彙報自己的學業,父親總是流露出寬慰的微笑。1943年冬天,李雲經走完坎坷的一生,離開這動蕩紛亂的世界。他知道未成年的兒子,未來更需依靠親友的幫助,同時又不希望兒子抱有太重的依賴心理,臨終留下“貧窮志不移”,“做人須有骨氣”,“求人不如求己”,“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不義富且貴,於我如浮雲”,“失意不灰心,得意莫忘形”的遺言。李嘉誠對此永生不忘。有人說,傳統文化與商業文化大相逕庭,冰炭不容。成為商界巨子的李嘉誠,卻能將這兩者很好地結合為一體。在物慾橫流的商業社會,他體現出一個中國人應有的傳統美德。李雲經在貧窮中辭世,卻給兒子留下珍貴的精神遺產——如何做人。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華人首富的財富傳奇:李嘉誠全傳(選載)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言情穿越 華人首富的財富傳奇:李嘉誠全傳(選載)
上一章下一章

第二章 雪上加霜 天災人禍接踵至(2)

%